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53章 浪漫的海洋文明 (第2/3页)
的古老经典。有连山、归藏、周易三部易书,其中连山、归藏已经失传,现存于世的只有周易。 《易经》分为三部,天皇氏时代《连山》、《归藏》,秦汉时期的易书《周易》,一起称作“三易”。现存的周易有经典着作,由至圣先师整理解释,广为流传恩惠中华。 古人很早开始就探索宇宙的奥秘,并由此演绎出了一套完整深奥的观星文化,并确定天干地支及阴阳五行、八卦原理。 中华文明远古早已有之的时空、阴阳观念,发展成为一个系统的世界观,用阴阳、乾坤、刚柔的对立统一来解释宇宙万物和人类社会的一切变化。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世界,把人与自然看做是一个互相感应的有机整体,即“天人合一”。” 徐安生挺直身躯道;“我可以告诉大家,根据收集的东西方史料判定,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文明之一,接受中华文明滋养的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民族。 我们身为中华民族的子孙无比骄傲!” 徐安生向鼓掌的李银河等与会人员施礼后道;“中华文明诠释天道具有超越时空的深邃,奴家手捧或潇洒或温柔的先贤们遗馈的文字深深自豪。 我们的文化根基对于天道的解释没有问题,可是大明帝国在人道建设方面出现了问题,身负文化传承的知识分子有没有将文化精髓传承并发展呢?农院教授们探讨交流后认为,我们在汉唐之后没有在人道建设方面取得突破。这不仅仅是在大明帝国才出现的文化困惑。 那么,我们首先厘清了文明的概念,文明是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建设的综合成果。他包括天理认知,在人道建设中形成的学理,由学理演化出伦理,继而出现了维护伦理的法理。 《易经》认为天地万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发展之中,其阐述的就是这个“自然而然” 的规律。 “易”,一是“变易”、二是“简易”、三是“不易”。 变易,指变化之道,万事万物时时刻刻都在变化。简易,一阴一阳,囊括了万种事物之理。不易,虽世间的事物错综复杂,变化多端,但是有一样东西永远不变的,那就是规律;天地运行,四季轮换,寒暑交替,冬寒夏热,月盈则亏,日午则偏,物极必反,这便是规律。 万事万物的发展皆有“定数”与“变数”,定数有规可循而变数无规可循;定数中含有变数,变数中又含有定数,无论定数还是变数其大局皆不变。易有太极,太极生二仪,二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系辞焉而命之,动在其中矣。 先贤认为天理规律是道,人道建设应该秉承道,达到天人合一的状态。 我们华夏王朝遵守的道统是什么?皇帝与士大夫代天牧民,奴家可以告诉大家,我们的理解狭隘啦。谁赋予皇帝天子的特殊权利,谁给予士大夫代替宇宙管理亿万百姓的特权呢! 天赋君权只是皇帝和士大夫自己赋予自己的权利而已。” 锦衣卫北镇抚司江竹勋阴着脸起身道;“徐安生教授,你僭越了,天子代天牧民乃是天经地义的道理,你在蛊惑歪理邪说。” 赖图走到徐安生和江竹勋之间,和江竹勋怒目对视。 江竹勋拍拍腰刀;“本官大明北镇抚司副千户,职责就是维护皇帝陛下的威严。北镇抚司有监察百官纠正纲纪的特权。谁敢不服,不死不休!” “不死不休兄!”李银河走到江竹勋面前道;“大家在探讨天理,易经是中华文化的诸经之首,没有错误吧?” 江竹勋点点头。 李银河继续道;“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厚德载物,八八六十四卦,最后一卦未济卦讲宇宙无时无刻都在变动,没错吧? 看你目瞪口呆,徇私枉法的江竹勋大人,你都不明白,不死不休什么呢?” 江竹勋脸红脖子粗道;“反正你们不能诋毁大明皇室。” 李银河摇头道;“我们在努力学习天理,你却纠缠形而下的人道虚荣,你的境界低没有什么,粗暴打断学习进程就是不讲道理啦。 徐安生教授在梳理中华文明的脉络,文明的人道建设也是有一个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华文明在春秋战国时期百花争鸣,华夏出现各种人道治理学说,最终选择了儒家学说,为什么呢? 因为当时是奴隶制向封建制度转变的时期,儒家对于封建制度的解释在特定历史时期契合社会需要。华夏接受了大一统,接受了天赋君权等等符合封建治理的儒家学说。 不死不休兄,社会在发展呢?作为徇私枉法部门的领导,也要与时俱进,多了解了解世界的变化再打死打生好不好!也要为徇私枉法的光明前景增加理论指导好不好!” “江某一直在坐探学堂,不,一直努力学习,可是越学越迷惘。” “非常好,江竹勋大人,学习是没错的,学而不思则罔啊!中华文明的万经之首是易经,当然,现在仅存周易。 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