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境互联_第8章 十二祖巫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8章 十二祖巫 (第2/12页)

去,可看见未来与过去之事。不得不说,这想象力是极其的丰富。言归正传,目前来看,这个神的形象明显来自古代对气象的自然崇拜。竹音之神意在于烛龙之呼吸开辟,关乎天气晦明时节风雨。山海经中对烛音的描述,正体现了龙兴纪实时代的先民对于一年私事的风雨晦明等气象现象与龙星运行之间关系的认识。而当今学者对竹因形象的来历也做出了很多的推测,如火山锥、北极光之说的。

    烛九阴,时间祖巫,人首龙身,全身赤红,又名烛龙,天地初开便已存在了,蛰伏在北方极寒之地,身躯巨大,其法力非常强大,闭目为黑夜,睁眼为白昼,呼气为夏,吸气为冬。

    别称:烛阴、逴龙

    地位:中国上古创世神之一

    形象特征:人面龙身,口中衔烛,皮肤红褐色,威力极大

    形象与能力:

    烛九阴身长千里,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即当它闭上眼睛时,世界陷入黑暗;而当它睁开眼睛时,世界则光明大放。

    它能够呼风唤雨,吹气成冬,呼气成夏,拥有控制气候的神力。

    传说中,烛九阴的两只眼睛,一只代表太阳,一只代表月亮,其形象体现了古人对天文现象的朴素理解和崇拜。

    居住环境 烛九阴居住在北方极寒之地,传说中在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的章尾山(又曰钟山)。

    科学解释,认为它可能是古人对北极光等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想象的结果。

    帝江

    帝江,掌握空间祖巫,掌管空间与速度,乃是洪荒中速度最快的存在,拥有六足四翼,虽然长相凶神恶煞,却是十二祖巫中为数不多的谨慎之人,做事之前会先考虑前因后果再行事。

    1. 基本形象

    帝江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鸟,也被称为帝鸿或混沌。据《山海经·西山经》记载,帝江形状像个黄布口袋,红得像一团红火,拥有六只脚、四只翅膀,但面目模糊,没有耳目口鼻,然而它却懂得歌舞。

    在一些文献中,帝江被描述为与宇宙的形成有关,其形象可能与古代对宇宙混沌未分的原始状态的理解有关。

    2. 传说与故事

    有传说称帝江曾以浑沌为名,在天地中央居住,与南海之帝倏、北海之帝忽同为天帝。二帝为报其恩德,想帮他在浑沌面目上凿出七窍,不料七窍开而浑沌灭,二帝大惊失色,结果浑沌灭而宇宙生,世界万物皆由此开始生长,而浑沌则化为凶兽模样的帝江,世居天山之上。

    在某些文学作品中,帝江被描绘为东海神界的重要角色,如东海神界第二顺位继承人,神王帝俊之弟,太阳十子之父。因触犯罪名被贬入轮回,转世为人间帝王帝颛顼,后因种种变故愤而入魔,成为幽都王颛顼,誓要推翻腐朽的东海神界。

    后土

    后土,中央土之祖巫,人身蛇尾,手握腾蛇,是十二祖巫中最为善良的一位掌管洪荒大地土壤巫妖,大战之后感到天地间魂魄无依无靠,因此已生化作六道,从此天地间再无后土祖巫,取而代之的乃是地府后土。

    一、基本信息

    名称:后土,又称“皇地只”、“厚土”、“地母”、“土母”等。

    性别:在汉代以后逐渐确立为女神,民间又称之为“后土娘娘”。

    地位:中国上古神话中的中央之神,道教神话中的“四御”\/“六御”尊神之一。

    二、起源与演变

    起源:后土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人们对土地的崇拜。在先民的观念中,土地是万物生长的基础,是生命的源泉,因此对土地充满了敬畏和感恩。

    演变:早期在《左传》《礼记》《淮南子》等典籍中,后土大致被描述为共工氏之子,为中央之神,但性别尚未明确。汉代以后,后土逐渐确立为女神。北宋政和六年,宋徽宗封后土为“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只”,享受同玉皇大帝一样的仪礼规格。宋代以后,后土被道教列为“四御”尊神之一,其女神身份得以确立。

    三、形象与特征

    形象:后土通常被描绘成一位端庄的女性形象,手持谷物或花朵,象征着大地母亲的丰饶和哺育。

    特征:“后”字最初的象形文字是一个女人半蹲式的产子形状,“土”字最初的象形文字是女人的乳房,这些都体现了后土与母性、生育的紧密联系。

    四、职责与功能

    掌管土地:后土是掌管土地的神只,负责九州的划分和管理。她是土地的化身,孕育着万物,是生命的始祖。

    生育与生命:后土还掌管着生育和生命,是农业获得丰收的保护神。人们相信她能够保佑农作物丰收、人畜兴旺。

    生死轮回:在民间信仰中,后土还掌管着生死轮回。人死后魂归地府,接受后土的审判。

    五、文化影响

    祭祀仪式:在中国历史上,每年都要举行对后土的大型祭祀仪式,许多时候由皇帝亲自主持。这些祭祀仪式体现了古人对后土的崇敬和感恩之情。

    文学与艺术:在文学作品中,后土常作为大地之神、生命之神出现。《诗经》中就有“皇天后土,实受我命”的诗句,表达了对后土的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