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3章 欲望与情感 (第2/3页)
状。这是因为心理压力和情绪问题往往与身体健康密切相关。 生活满意度降低,个体可能感到生活缺乏意义和快乐。长期的情感压抑会削弱对生活的热情和积极性。 一个人不应仅仅因为小事(如听音乐、读书、看视频)而感到满足,否则他可能永远无法获得真正的满足感。 愤怒如同烈火,若不加以控制,便会焚烧一切;欲望则像洪水,不加以阻挡则会淹没一切。 欲望是一种强烈的需求或渴望。相比之下,爱并非一种单纯的需求,而是一种深层次的情感渴望。当你真正爱上某人或某物时,你会感到内心的安定与平和,仿佛其他一切都不再重要。 愤怒如火,不加以遏制则会蔓延成灾;欲望如水,不加以控制则会泛滥成灾。 弗洛伊德:你对一个人有欲望那叫喜欢,你对一个人忍住欲望那叫爱。 贝叶斯定理,先估一个值,然后再猜,不断纠正。欲望是默认预估值,属于自发意识。情感与理性不断的修改预估目标。 欲望可以被视为一种期望值,它在我们的意识中往往被默认为“第一目标”进行追求。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通过理智、情感和价值观的不断影响和纠正,这个原本的首要目标可能会逐渐变得不那么重要,转变为一个潜在的次要目标。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可以使用期望与决策方程等数学工具来模拟和表示这一过程。例如,在人工智能领域,研究人员可能会利用类似的方程来模拟和预测人类行为中的欲望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研究人性时,发现其实都是欲望,研究欲望时,发现其实都是需求。 一旦察觉到自己的状态不对,一定要把自己救上来。你不能因为某些事、某些人影响太久耽误自己。过于被动,过于较真也是一种心理困扰。人生是长期的角力,做好情绪管理非常难,唯一方法就是自省、自救、自修、自度,减少不切实际欲望和贪婪。学会断舍离一些让惹自已烦恼焦虑的人和事。 我通过我的肉体与灵魂感知到堕落乃为必需品,我必然会经历贪欲,去追逐财富,去贪慕虚荣,然后陷于最绝望的深渊。这样我才能学会放弃强求,学会爱这个世界,不再要求这个世界如我期待的圆满,而是接受这个世界的本来面目,爱它并归属于它。 友情是保持距离的艺术,爱情是保持亲密的艺术。弗洛伊德 凡存在着禁忌的地方,就必然有潜藏的欲望。一弗洛伊德 死亡是欲望的终极目标。一弗洛伊德 欲望(自已挖的深坑)获得满足时一个短暂的刺激,却要背付长久欺许和心焦来在深坑等待上岸结果。清心寡欲,随心而为,才对精神更为健康。 我们恨一个人,其实是在他的形象里恨我们自己内心的东西。内心不存在的东西不会激起我们强烈的情绪。——赫尔曼·黑塞 人类前进的动力-----欲望。欲望是内在驱动力。 爱有多深,恨就有多深。当长时间感不到爱时,就会产生恨。无论是恨人还是恨国,都是如此。恨到极致,便是沉默地离开。 这个爱情,它到底是一种纯粹的精神性感情,还只是一种肉体上的吸引?很少有哪个词汇像“爱”一样被庸俗化对待,但爱确实能够承载真正的严肃和崇高。我们之所以爱,是因为我们感到匮乏;我们之所以爱,是因为我们希望超越日常的满足感。在爱中,我们放弃了自我,又在其中发现了自我,并希望重塑自我。肉体的爱当然是有意义的,但人们不应沉迷于肉体之爱,而应该升华,去追求灵魂的爱,去追求更美好的爱。 欲念一旦得不到满足,便会永久存在于欲念集中,等待更高或更低的正负度(如快乐、悲伤等)来调用,使其涌现为思维,以执行相应的行为。新生欲念的产生,通常来自利己程序提出的保护思维,由上隐层(即突然出现的、不连贯的、分散的)进行时隐逻辑处理,并在“不受保护”的情况下触发此思维的横向阻尼振荡,直至得到保护(即显知的欲念行为处理)。 欲念一旦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