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1页 (第2/2页)
人选。他没有继承皇位,是阴差阳错,还是另有隐情? 英法联军占领北京时的奕??皇帝立太子始终是件大事。每到阿玛驾崩、阿哥即位之时,更是人心惶惶,机险百出。雍正帝的继位诏书,"传位于四皇子"和"传位十四皇子"的笔墨官司,早就脍炙人口,算是清朝最为着名的接班故事。咸丰帝继承大宝,也有一些"异闻",而异闻的主人公则都是恭亲王奕??。 道光帝共有九子,立储时,适合候选的只有四子奕(十六岁)、六子奕??(十五岁)。 奕的生母死得早,当时奕只有十岁。道光帝将奕託付奕??的生母抚育,由于兄弟两人只相差一岁,因此感情甚好。 第15节:叔嫂联手(3) 道光帝晚年,立储大事一直犹豫不定。皇四子奕,"长且贤",十分仁孝;皇六子奕??,"天资颖异",能文能武。随着他们年龄渐大,皇储争夺,暗藏机关。就在道光帝难以取捨的时候,一件看似无意实则暗藏机关的表演,导致了道光帝选择立储人选的天平倾向了皇四道光皇帝赐给奕??的"白虹"刀子奕。《清史稿杜受田传》:"文宗自六岁入学,受田朝夕纳诲,必以正道,歷十余年。至宣宗晚年,以文宗长且贤,欲传大业,犹未决;会校猎南苑,诸皇子皆从,恭亲王获禽最多,文宗未发一矢,问之,对曰:时方春,鸟兽孳育,不忍伤生以干天和。宣宗大悦曰:此真帝者之言!立储遂密定。"文宗的这段话,就是杜受田揣摩道光帝的心理而为。道光帝立储的标准是以德孝为根本,四子所谓"藏拙示人"的表演,掩盖了他"才"的不足。这正是中国歷史的遗憾! 道光帝立储密旨及建储匣道光二十六年(1846),道光帝亲笔写下了两份硃谕:皇四子奕立为太子皇六子奕??封为亲王两道谕旨同藏于金匮中,这在大清秘密建储的金匮御书中,是仅有的特例。对于一贯遵照祖制的道光帝来说,这种行为充分显示了他内心对于兄弟两人同样的喜爱之心,以及在由谁继统的抉择过程中踌躇难决的心态。 咸丰帝授权恭亲王办理与各国换约事宜的上谕可这个被道光帝左挑右选的接班人,却是一个不成器的皇帝。入宫十年,慈禧对于自己丈夫--咸丰帝忧患无为、风流成性的特点了如指掌,她清楚奕??在才智上的练达和活跃,以及在皇位继承过程中两兄弟的暗中角逐,一直是咸丰帝心中抹不去的阴影和时时发作的隐忧,虽然咸丰帝一度任命奕??在军机处行走,但咸丰帝无法大度地包容周围人对于奕??的认可与爱戴。慈禧知道,正是由于康慈皇太后--奕??的生母不慎所做的一件事情,咸丰帝就迁怒于奕??,不仅开去了奕??一切职务,而且还明令奕??去"上书房读书",不给予奕??参与国家大事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