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20页 (第2/2页)
,跪请何桂清留下共同抗敌。何桂清见出城受阻,遂令所率部队开洋枪扫射,民众死者十九人,伤数十人。何桂清逃到苏州,时江苏巡抚拒绝其进城,并上疏,奏劾。咸丰帝闻何桂清事后大怒,谕令革职严审。然而,何桂清却逃到上海,躲藏起来。不久,英法联军进犯北京,咸丰帝自顾不暇,何桂清一案遂被搁置。慈禧垂帘听政以后,借整顿吏治之机,此案又被提及。慈禧痛下决心,一定严惩,要杀一儆百。负责总办秋审的刑部郎中余光绰就是常州人,对何桂清十分愤恨,而他恰好负责此案。他认为仅依据"封疆大吏失守城池斩监候,秋后处决律"是不够的,又加上何桂清击杀执香跪拜父老十九人,伤天害理,罪当加重,拟斩立决。然而,盘根错节的政治网络,却使本已定罪明确的案件变得十分复杂,来自于方方面面的说客竭力为其开脱。这些人各怀心腹事,有的是私交甚厚,有的是兔死狐悲,有的是不明是非,有的是见风使舵。一时间,围绕是否诛杀何桂清掀起一股狂澜。慈禧执意认为举国用兵,如果包庇临阵脱逃的将帅,又何以鼓舞三军士气?争论没有阻挡住慈禧杀何桂清的决心,慈禧最终毅然发布谕旨,将何桂清处决。自太平天国起义爆发以来,清廷封疆大吏及府县各官,连连失地弃城。有的府县官员赴任之所因地当要冲或邻近太平军,竟规避不前,数年不到任;有的官员则是太平军一到,即弃城逃走,为逃避失城罪责,事后托请上司倒填年月,捏称因公赴乡出境。此类积弊一直未予严肃处理,以致吏治日坏,丧师失地之员日见其多。慈禧断然处决何桂清,军兴以来第一次使一品大员以失地弃城罪伏诛,剎了上述歪风,整饬了吏治,纲纪为之肃然。 第27节:整饬吏治(2) 二 慈禧垂帘不久,也就是同治元年,适逢三年一次对官员进行考核的"京察"和"大计"。 这是效仿明朝的官员管理制度而实施的一项对现任官考核的制度。每三年考核一次,对京官的考核叫"京察",对地方官的考核叫"大计"。按照清朝的制度,京察时三品以下官员由吏部和都察院负责考核,三品以上官员及总督、巡抚等方面大员,则先自陈政事得失,最后由皇帝敕裁。经过考察后,官员按照"称职"、"勤职"、"供职"三种等级,实行奖惩。"大计"是考核道、府及州县官员。一般是由各级官员依隶属关系逐级考察,做出评断,最后申之各省督抚,核其事状,注考造册,送吏部覆核。"大计"后的官员,按"卓异"与"供职"两个等级奖惩。清朝对官员的考绩,不论是"京察"还是"大计"都以"四格"、"六法"作为考核标准。所谓"四格"是指"才"(指才干,分长、平、短三等),"守"(指操守,分廉、平、贪三类),"政"(指政务,分勤、平、怠三类),"年"(指年龄,分青、中、老三类)。所谓"六法"是指"不谨"、"罢软无为"、"浮躁"、"才力不足"、"年老"、"有疾"等六个方面的缺失。经过考核,被列入"不谨""罢软"者,革职处分;属"浮躁""不才"者降级;"年老""有疾"者勒令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