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27页 (第2/2页)
反对。以当朝的大学士倭仁为首的保守派认为学语言还可以,但算学和天文学也要学洋人的,岂不是完全洋化了。他坚决反对增设这两门课,认为自强之道不在制造轮船、洋枪,而在气节。有了气节,"以之御灾而灾可平,以之御寇而寇可灭",关键是"读孔孟之书,学尧舜之道","何必令其习为机巧"。为了支持洋务派建立天文馆,慈禧予以申斥: "朝廷设立同文馆,取用正途学习,原以天文算学为儒者所当知,不得目为机巧"。"不过借西法以印证中法,并非舍圣道而入歧途,着毋庸议"。 倭仁是当时有名的理学大师,又是同治帝的师傅,位高权重,在意识形态上是很有发言权的。慈禧知道他的意见不能小看,必须慎重对待。为了能够使同文馆顺利招生,慈禧再次显现了她在权术运用上的智慧。她当即通过内阁明发一道上谕: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奏,遵议大学士倭仁奏同文馆招考天文算学馆请罢前议一折。同文馆招考天文算学,既经左宗棠歷次陈奏,该管王大臣悉心计议,意见相同,不可再涉游移。即着就现在投考人员,认真考试,送馆攻习。至倭仁原奏内称:天下之大不患无才,如以天文算学必须讲习,博採旁求,必有精其术者。该大学士自必确有所知,着即酌保数员,另行择地设馆,由倭仁督饬讲求,与同文馆招考各员互相砥砺,共收实效。该管王大臣并该大学士,均当实心经理,志在必成,不可视为具文。钦此!" 或许这是慈禧故意装聋作哑,给老夫子倭仁出的难题;或许是慈禧确想让倭仁藉此换换脑筋。 可倭仁却为难了,因为他力所不能及。于是他赶快申辩:所谓中国"不患无才",不过是自己"以理度之",为想当然之事,"应请不必另行设馆,由奴才督饬办理。况奴才并无精于天文、算学之人,不敢妄保"。倭仁受此挫抑后,竟郁闷成疾,请求开缺休养。 同文馆总教习、美国传教士丁韪良翻译的《万国公法》 实践证明,慈禧的决策没有错。两年后,同文馆聘用美国人丁韪良为同文馆总教习,负责全面教学工作。同文馆在以后的几年里继续聘用外籍教习,开出化学、数学、天文、物理、国际法、外国史地、医学、生理学和政治经济学等新学科。同文馆真正成了中国第一所综合性的高等学府,成了中国第一个培养科技人才的近代教育机构。在它的带动下,继之而兴的有上海的广方言馆、广州同文馆、福建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天津武备学堂、广东水师学堂、湖北武备学堂、上海南洋公学等第一批新式学堂,这一切都为近代中国培养了一大批翻译人才、外交人才和科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