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41页 (第2/2页)
年,由叔父多尔衮代行皇权,皇位与皇权暂时分离,这是为了确保皇权连续发展的权宜之计。然而,在同治帝死后,强烈的权力欲望使慈禧在决定嗣君人选的时候,不是考虑谁更合适继承皇位,而是处心积虑地要维护皇位传承与皇权传承的分离,以操控皇权。新帝只是慈禧行使皇权的傀儡而已。其性质已大为不同。 醇亲王府原址 面对慈禧强悍的决定,参加西暖阁会议的"诸王不敢抗后(慈禧)旨"(《翁同龢日记》),加上奕突然昏厥所引起的混乱,当太监们把奕扶上轿子回府准备迎接新皇帝进宫事宜的时候,西暖阁会议便草草结束了。在慈禧的指挥下,一部分大臣准备大行皇帝的"遗诏"和新皇帝即位的诏书;一部分大臣准备仪仗迎接新皇帝入宫即位。 《慈禧外纪》载: 檀香木"光绪之宝""此时已过九点,狂风怒号,沙土飞扬,夜间极冷,但慈禧于紧要时机,不肯片刻耽延,立即派兵一队,往西城醇王府,随从黄轿一乘,用八人抬之,迎接幼帝入宫。" 不足四岁的载湉在睡梦中被唤醒,他哪里知道自己已经摇身一变成为大清帝国的皇帝,他哭着喊着被永远带离了自己熟悉的王府,离开了无限关爱自己的父母。长长的路,长长的夜,一路急匆匆的人马在寒风中直奔紫禁城而去。 《翁同龢日记》载: "寅正(清晨四时)一刻闻唿门,则笼烛数支入自门矣。余等通夜不卧,五鼓出。" 当新皇帝被接入养心殿以后,人们揭开轿帘,小载湉在"舆中犹酣睡矣"(《翁同龢日记》)。 在举朝都为同治帝置办丧事和为新皇帝登基大典做准备的时候,慈禧也在加紧自编自导她的第二次"垂帘听政"。 十二月初九日,宣布以明年(1875)为光绪元年,光绪的寓意是:"缵道光之绪也",也就是继承道光传下来的皇位。光绪元年(1875)一月二十日,光绪帝举行登基大典。就这样,载湉成为清朝歷史上第十代第十一位皇帝。为什么是第十代第十一位皇帝?因为载湉虽然在同治之后继承皇位,但他是以载淳弟弟的身份继承咸丰帝皇位,因此第十代就有了同治帝与他两位皇帝。 第54节:"君臣"母子(1) 至此,慈禧精心设计、苦苦经营的第二次垂帘听政徐徐拉开了大幕。相比第一次垂帘听政初期的不谙朝政、处处摸索而言,慈禧的第二次垂帘可谓游刃有余。她再不必手捧看图说话学习帝王治国之道,她要考虑的就是怎样把小皇帝打造成处处惟她是听的傀儡,确保她久居权力金字塔的顶尖上。 第十四讲"君臣"母子第十四讲"君臣"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