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慈禧_第47页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47页 (第2/2页)

病急性发作所导致。根据是:

    (1)病情特点:起病急骤,进展迅速。按照现代医学判断,如此快速的病情进展多见于心脑血管疾病。

    (2)临床表现:"神识不清"应为有意识障碍;"牙紧"、"有遗尿情形"应为现代中医所称的牙关紧闭和尿失禁。

    (3)辨证分析:依据以上症状,这一病症按照中医学辨证为脑中风病。而在《翁同龢日记》中,翁同龢记载的御医脉案为"类风痫甚重",实际就应归属于当今中医学疾病中的中风范畴。由此,可以初步判断,慈安所患之病应为脑中风,也就是现代医学中的脑血管疾病。

    其实,慈安的脑血管疾病并非突发,而是宿疾。《翁同龢日记》中曾经记载过慈安的两次病史。一次是同治二年二月九日(1863年3月27日),时慈安二十六岁,"慈安皇太后自正月十五日起圣恭违豫,有类肝厥,不能言语,至是始大安"。此次生病共计二十四天,由"有类肝厥,不能言语"来判断,应视为现代医学的脑供血不足,属于中风先兆,只不过病症较轻,恢復较快。另一次是同治八年十二月四日(1870年1月5日),时慈安三十三岁,再次病倒,"昨日慈安太后旧疾作,厥逆半时许。传医进枳实、莱服子"。这次所谓的"厥逆"依然是脑供血不足的再次发作,只不过由于治疗及时,没有造成遗留病症。

    这些情况说明慈安患有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生急性脑血管疾病的潜在危险因素。而这次,由于慈禧生病,慈安一人独理朝政,不善于摆布朝政大事的她,在这一时期里承担着巨大的压力,身心疲惫在所难免。慈安在发病的前一天,根据《述庵秘录》记载,她"两颊微赤",虽然自己无感觉上的大碍,但从这一面色判断,慈安此时"肝阳上亢",可能已经血压很高,直接诱发脑中风、甚至脑出血。

    脑血管疾病的急性发作,对于掌握现代医学技术的专家们来说都是一筹莫展的病症,缺少根治的良方,更何况一百多年前的医学。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比较接近事实的结论:慈安死于脑血管疾病,而并非野史中所描绘的为慈禧所害。

    对于慈安的死,慈禧该如何应对呢?

    四

    慈安居住的钟粹宫慈安由生病到死亡不到二十四小时,对于和她接触最多、过往最密的慈禧而言,既要安排慈安的后事,还要想办法开脱嫌疑,慈禧的应对,在《翁同龢日记》中有比较详尽的记载。

    1?即刻召集相关大臣入宫,安排后事。慈安死于十日晚八时,半夜(子时)翁同龢就接到了入宫的通知。"子初,忽闻唿门,苏拉李明柱、王定祥送信,闻云东圣上宾,急起检点衣服,查阅旧案,仓促中悲与惊并"。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