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慈禧_第55页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55页 (第1/2页)

    那么,既然君权天授,皇帝祭天,以示敬意,实属正常。可令人费解的是,为什么偏偏要选中冬至这一天祭天来完成亲政的大业呢?

    从自然现象来看,冬至不过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可古人对冬至的说法,却有着一些人文的含义: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周礼大司乐》云:"冬至日祀天于地上之圜丘",规定了祭天的地点。因此,冬至日祭天是祭祀中的大礼,选择这一天作为光绪帝亲政的开始有着极大的象徵意义。

    问题是慈禧归政的诚意到底有几分?

    二

    慈禧太后像慈禧的懿旨一经颁布,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满朝文武纷纷猜测,这真的是"老佛爷"的本意吗?醇亲王奕更是心事重重。那么,慈禧的本意究竟是什么呢?

    慈禧此时归政的真正用意,歷史没有明确记载。但今天回顾这段歷史,验之于慈禧一生的所作所为,我们似乎可以对其真正用意做一个符合人性的推断:她并不情愿归政,但形格势禁,她又不得不做出归政的姿态来。

    就慈禧个人而言,放弃权力就等于放弃生命。

    慈禧是一个嗜权如命的女人,无论是在热河与八大臣进行殊死的斗争,还是屡次打压奕??,还是立不到四岁的载湉继皇帝位等行为背后,自始至终无不贯穿着她对权力的追逐,她的生命是由权力铸成的,即使是对别人小到蚊虫叮咬般的分享权力的企图,她也会集聚所有的力量拼死反击,以维护自己权力的完整并证明权力的强大。光绪十二年,慈禧已掌握大清朝政二十五年,可这一年她还不足五十二岁。三十多年血雨腥风的宫廷斗争,慈禧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与游刃有余的驾驭能力;充沛的精力和过剩的生命力,使得正处于壮年的慈禧能够从容应付繁重的朝政而没有丝毫的倦怠和不适。她怎能甘愿放弃手中的权力,将其拱手让给"乳臭未干"的光绪帝。

    第71节:曲折亲政(2)

    然而,严峻的客观形势迫使她不得不摆出一副归政的姿态来。

    已经成年的光绪帝,是慈禧无法迴避的事实。第一,按照清朝祖制,光绪帝早已过了亲政的年龄;第二,光绪帝典学勤勉,成绩显着;第三,慈禧原本就有承诺:俟皇帝典学有成即刻归政。如果她继续把持权力,无视光绪帝的存在,于情于理都无法交代,势必陷入被动而不能自拔,这不是慈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