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84页 (第2/2页)
无数王公大臣匍匐在脚下顶礼膜拜,却无法得到一个普通女人所能得到的男欢女爱,也无法获取一个正常的母亲所拥有的儿女绕膝、含饴弄孙的幸福。我们很难想像她是如何在被高高宫墙所围筑的禁宫中孤独地度过那漫长的日日夜夜。 今天,当我们回顾与品评她的功过是非的时候,很难用单一的标准和情感来评价她复杂的人生,只能以人性化的视角,尽量还原她和她所处的时代。 后记 后记 2006年5月,应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百家讲坛》栏目之邀,我去录制了二十七集系列节目《慈禧》。该系列节目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于2006年7月17日至30日的周一至周六播出;下部分则于2007年1月15日至31日的周一至周五播出。 《慈禧》播出以后,很多人都问我:清朝歷史上有那么多人物可讲,为什么单单选中慈禧?回答这个问题,真是一言难尽。简而言之,当我们面对着歷史长河中数不清的人物进行思考的时候,就会发现,有些人是"尔曹身与名俱灭",永远地被后人遗忘;而有些人则虽死犹生,他们就像幽灵一样飘忽于我们的生活舞台,不时现身,甚而影响我们的生活。这样的歷史人物就应引起我们的关注,并对他们的人生轨迹进行追踪和思考。慈禧即应归属于后者。 从咸丰十一年(1861)慈禧通过辛酉政变走上清朝的政治舞台,直到光绪三十四年(1908)死去,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作为大清王朝的实际统治者,慈禧几乎没有片刻离开过她视之为生命的权力。在她的统治下,古老的中国更深地滑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伴随着一个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人不得不接受丧权辱国的事实,并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这一切依然是今天中国人心中的隐痛。人们有理由痛恨她、指责她。然而,义愤无法代替歷史经验的总结和汲取;谩骂也无法取代我们的理性分析和批判。她的存在作为一个歷史现象,有太多问题值得我们反思: 慈禧何以在中国几千年男人统治的世界里,夺得了本应由男人把握的最高权力?她又是凭藉着什么三度垂帘听政、两决皇储、干纲独断、运大清国脉于股掌之上,并且极大地影响了中国近代歷史的走向?熟谙权力场上帝王术的她,却为什么昧于世界潮流,在险象环生的时局面前,反应迟钝,判断及决策一误再误?作为一个女人,她又是如何面对青年丧夫、中年丧子的沉重打击?颐指气使的背后,她是否也有着与常人一样的喜怒哀乐? 这些都是今天的我们无法迴避的思考,当然,这也是我们力图接走进慈禧的世界,去解读一个接近歷史真实的慈禧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