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49页 (第1/2页)
她插队的这个大队只有她一个知青。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是伟大领袖的最新指示,各大队贫下中农把接受知青作为一件光荣的事情。王家湾的革委会主任王大叔那天有事去晚了一步,等到他赶到公社,大批知青已让别人抢走了,急得他跟公社革委会主任李天民吵:「我王家湾啥时落过后,不行,你们匀也要匀我一个。」好像是在分红薯。 李天民说:「你想要,这里还有一个,不过她是个资本家的子女。」王大叔说:「剜到筐里就是菜。管他是啥资本家,只要是知青,我都要。」那时赵离正小可怜人儿似的坐在背包上,为自己的未来担忧,别的知青都胸挂大红花,敲锣打鼓地被人接走了,只有她没人接。看到一个矮矮的长着罗圈腿的大叔走过来,她像一只被遗弃的小狗一样颤抖着,又是害怕又是高兴,两眼闪着激动的光,她简直把王大叔吓坏了,王大叔躲闪着她的激动的眼光,弯腰拾起她的背包,说:「走吧。」 山路迢迢,两人一句话没有说,在寂静的山路上,赵离能听到她和王大叔的唿吸,她在后面一直看着王大叔宽宽的后背,和他发裂的脚后跟,他的后背隐约可见深深的嵴沟,脖梗后面长着一个很大的肉包,这是长期从事挑担的特徵,肩两边补了厚厚的补丁,连补丁也磨得发毛了,这两只肩膀真是山也担得走,海也填得平呀。两只大鞋在纤无一尘的小路交替落地,在她看来,这就是最好的一幅特写镜头了,她幸福地想,这就是贫下中农,中国的嵴樑啊,她从来没有想到会离得他们就这么近。她还想到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脚步。山道上偶尔有人路过,看到这一老一小,好奇地让开路,在一边打量着他们,有人像是问他们,又像是自言自语:「城里的人么?是探亲戚的吧。」赵离心里便涌上一阵热潮,她多么希望替她背背包的就是她的父亲呀。 赵离来到王家湾的时候已是午后了,这是一个只有百多口人家的小村子―――在大别山区已算是大村了,午饮的烟霭还在村落里低徊未散,混合着一种只有农家才有的特殊味道,令赵离感到既陌生又亲切。他们经过村子夹道的时候,男人女人和孩子们三三两两地跟过来,王大叔瞪着眼睛说:「没见过城里人啊?啥时候了,还不上班去!」那些人都嬉笑着散开了。王大叔领她走进一栋矮矮的茅屋,迎出来一个四十多岁模样的大婶,大婶责怪说:「咋回这晚,欢迎的小学生早散了。这就是接回来的女学生?伢,快进来,看你大叔,咋还让你掂着洋瓷盆?」王大叔放下背包,指着对赵离说:「这包该你背着。」赵离脸当时就红了,愣愣地站在地当间,大婶捅大叔一拳头说:「说啥来?一天挣十多个工分,你不背要你去做啥?」中午饭是一碗炒鸡蛋,一碗煎水豆腐,干饭是用稻草烧熟的,老远就能闻到香气,赵离走得累了,端起碗来就甜甜地吃。王大叔蹲在门外,一会儿工夫就吞下去了几碗,却很少进来夹菜,吃完披衣出门,说:「你住我家。」赵离感动地说:「好。」大叔说:「豆腐小菜吃家当,太费了,要节约闹革命,以后再不能这样了。」赵离又说:「好。」忽地听懂了后两句,脸红得比刚才还厉害。大婶这回真的恼了,说:「我情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