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4页 (第1/2页)
1939年9月下旬,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在南京成立。前教育总监西尾寿造任总司令,前陆相板垣征四郎为参谋长。第11军改隶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指挥,但仍然配置在武汉地区,任务不变。其兵力部署情况是,江南为第6、第101、第106、第33等4个师团及独立混成第14旅团,江北为第3、第13、第34等3个师团。大致配置如下: 江南方面:第6师团接替第9师团守备岳阳地区,并将警备第一线推进到新墙河北岸;第106师团以奉新为基地,向箬溪、武宁、高安、上高方向警戒;第l01师团警备南昌(南昌、丰城、进贤之间地区);独立混成第14旅团警备九江、德安、瑞昌地区;第33师团接替第6师团警备武昌及崇阳——通山——阳新连接线以北地区。 这样,日军第11军在江南占领地区大概为岳阳——通城——通山——德安——奉新——丰城——进贤连接线以北、以东地区。 江北方面:第3师团的司令部位于应山,担任应山与信阳之间地域的警备;第13师团的司令部设在云梦,该师团主要守备平汉路以西、安陆以南地区;第34师团司令部设于黄陂,主要守备宣化店、麻城、宋埠之间地域。 到1941年夏,日军第11军的组成又有些变化。第33、第101、第106师团先后调出第11军的序列,第39、第40、第4师团又先后加入到该军的序列,另外第11军又增加了独立混成第18、第20旅团。这样,第11军便有7个师团(即第3、第4、第6、第13、第34、第39、第40师团)又3个独立混成旅团(独立混成第14、第18、第20旅团)。 其主要兵力部署情况大致为:第3师团仍担任应山一带的警备任务;第4师团担任应城、安陆地区的警备任务(第三次长沙会战前调归大本营直辖,其防区由第18独立混成旅团接替);第6师团担任岳阳至崇阳一带的警备任务;第13师团担任宜昌及其附近的警备任务;第34师团担任南昌地区的警备任务;第39师团担任荆门、沙东、当阳一带的警备任务;第40师团担任咸宁、通山、大冶地区的警备任务。 日军中国派遣军由于确保占领区安全和扶植傀儡政权的需要,对华中地区极为重视。当时,武汉外围的中国守军,长江以南是陈诚、薛岳指挥的第9战区,长江以北为李宗仁指挥的第5战区,这两个战区的兵力加起来近100个师,并对日军第11军形成了一种包围态势。 为了打破这种不利态势,中国派遣军指示第11军不断地对周围的国民党军队进行打击,以动摇国民党军的抗战意志,迫使蒋介石早日妥协屈服,并推进汪精卫伪政权的出笼。 日军第11军针对当时的情况,将打击的重点放在以长沙为指挥中心的第9战区。因为长沙是中国中南地区的军事重镇,攻占长沙,一方面可以南攻衡阳,西指常德、桃源,扼两广之咽喉,控四川省之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