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洒汨罗江:长沙会战_第30页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30页 (第2/2页)

河为第一道防线,汨罗江为第二道防线,长沙城外的捞刀河与浏阳河之间为第三道防线。前两道防线主要是伏击区和诱击区,第三道防线才是决战地区。

    形成了完整的作战方案后,薛岳令各部队做好相应的作战计划;同时,下令实行全民总动员,破坏道路,向水田蓄水,组织战时民工队等,全面加强战备。

    傍晚,日军在雨雪交加中向新墙河南岸守军阵地发起了攻击。

    当时,防守新墙河南岸阵地的只有第27集团军第20军1个军。因为,薛岳并不准备在新墙河一线与日军大打。第20军的主要任务是阻敌,尽可能地耗损敌人的力量,疲劳敌人,顿挫敌人进攻的势头,延缓日军南下的步伐。

    第20军属川军,军长杨汉域,四川广安人,从云南讲武堂毕业后,一直在川军中任职,于1938年担任第20军军长。该军只有两个师的编制,而在新墙河北岸集结的日军有3个师团。以两个师的兵力要完成阻击装备优良的3个师团的日军10天的任务,其困难可想而知。

    但第20军没有临阵退缩。为了完成阻敌任务,杨汉域要求守军各部在占领阵地时,做到据点工事与野战工事同时占领,以据点工事为骨干,加强野战工事的纵深配备。在使用兵力时,各部应以一部兵力置于连排据点,尽力抵抗;以一部占领野战工事,利用阵地纵深逐步抵抗,将主力放在最后一线阵地,机动使用。作战时,敌人若向据点工事里的守军攻击,野战工事里的守军应立即进行火力支援,或适时派部队反击;若敌人向野战工事里的守军攻击,据点里的守军应即以火力向敌人射击,或者离开据点向敌尾击。各部主力此时应乘敌混乱之际,不失时机地对敌反击,消耗敌人。经过逐步抵抗,到最后一线预备阵地给敌人以重大杀伤后,再向侧面阵地转移,向敌侧击、尾击。

    实践证明,第20军的这种打法还是比较符合战场实际的,并有效地延缓了日军南下的步伐。

    25日,已经渡过新墙河的日军3个师团,在稍事休整之后,又分东、中、西三路,向守军第二线阵地发起进攻。

    //

    ---------------

    薛岳创“天炉战法”(2)

    ---------------

    这时,杨森一面令第20军向斜后移动,一面令第58军进入阵地,与第20军互相配合,协力迎击日军,双方在汨罗江北岸又一次展开了激烈的拉锯战。

    当时,雪越下越大,气温也越来越低,而守军许多士兵连棉裤都没有,有的竟被冻死在战壕内。但活着的士兵,仍坚守阵地,没有贪生怕死之辈。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