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那些事儿_第113页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13页 (第2/2页)

人的军队拥挤地驻扎在邯郸及其周围,只有这家农户还显得悠闲。院子里,鸡、鸭在寻食,猪在泥土中哼哼地叫着,滚来滚去。

    "可是,你捏造出一个密旨来,这是不行的,这会在歷史上留下污点。"

    "嗯。这也是突然想到的。不管怎么说,你们没有办法想像那场地震,太惨了。当时就想:这是活生生的地狱,是世界的末日,在世界末日,说什么都可以。"

    安禄山多少有些沮丧。

    "嗯,也是没有办法,来,喝一盅。"

    颜真卿劝酒道,这是他从平原郡带来的酒。

    "是两年前吧,大家都汇聚在这里?……安大人讲了埃及王的故事。"

    "是的,那时,只有将军你没有作解释。"颜杲卿说道。

    "为什么埃及王看到以前的僕人就哭了,自那次聚会以来,我时时想,安大人是怎样想的呢?"

    "其实,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当时各位所讲的,也都能理解,但还是有一点想不起来。我现在也在寻找,只适合我自己的那个解释。"

    颜杲卿当天晚上就回常山去了,并担任了渡河行动指挥。

    好几百根绑有大量草木、麦秸的粗大的绳子从黄河急流中拉过,让水将其冻住,堵住河流,再用徵集来的几千只船架起了浮桥。这些用了三天才完成。十八万人的大军一渡过河,颜真卿就回去了,因为山东一带还需要巩固。

    在这次渡河行动中,安禄山的军队有一万名士兵和八百匹马被淹死了。

    十二月一日,安禄山渡过黄河的白马津,到达灵昌。灵昌知事遥望到渡河而来的大军,害怕得不得了,早已逃走了。

    迄今为止的进攻势如破竹,安禄山已来到了洛阳。此时,他还没有大逆不道的企图,虽然是地震带来的惊恐造成了举兵的契机,但沿途郡县大开方便之门,再加上百姓们的狂热欢迎,他的士气也高涨起来,渐渐地恢復了某种程度的沉着。

    安禄山重新认识到挽救大唐是自己的天命。正因为如此,身为番人的自己才铭记皇上的知遇之恩,即使自己现在的行为有违皇上旨意,也不得不举兵。

    一心一意为唐帝国着想的心,现在冷静地思考着如何加强巩固唐帝国。

    安禄山的这一想法和朝衡在海上遇险而漂泊时的一致。出生、成长与性格完全相反的两个番人,却都在灾难的漩涡中感悟到了自己的天命所在,从而下定了奔赴都城长安的决心。

    第四部分 第117节:二十二、举兵(3)

    除南下的主力部队之外,安禄山又向山西的太原派出了心腹将领何千年和高邈二人。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