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84页 (第1/2页)
的事件、决定、压力和形形色色的人物,我清楚地看到,当初我未能当机立 断地、开诚布公地处理水门事件;特别是当它已发展到通过司法程序的地步, 已由一件政治丑闻变为涉及整个国家的悲剧的时候。我没有能那样做。这真 是我的错误。我在水门事件上的错误,给我所热爱的祖国和我所崇敬的总统 工作带来了极大的苦难。? .它给我带来的痛苦和遗憾是难于用笔墨形容 的? .这一点教训自今而后我没齿难忘。」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聪明一世、煳涂一时的尼克森已悔之晚矣! 「伊朗门」背后的交易 1986 年10 月27 日,两位身份不明的伊朗人悄然来到位于黎巴嫩贝鲁特 西区的《船桅》周刊编辑部,声称有要事面见主编哈桑?萨卜利。原来,这 两位求见者是伊朗最高领袖霍梅尼的指定接班人,鹰派首脑蒙塔泽里的手下 喽罗,此行的目的是想求助于萨卜利这位蒙塔泽里的密友,对拉夫桑贾尼等 伊朗温和派领导人实施打击。一番寒暄之后,这两位伊朗人就向萨卜利低声 透露了前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麦克法兰秘访德黑兰的详情。早已对美 伊幕后交易有所耳闻的萨卜利一边侧耳倾听,一边若有所思。毫无疑问,麦 克法兰伊朗之行是一条极有价值的爆炸性新闻,对此进行披露报导将使自己 和自己的刊物声名大振,但也将由此得罪伊朗温和派支持的黎巴嫩真主党, 遭致杀身之祸。经过再三权衡,萨卜利决定以谈话的形式登载这一消息,而 不作为头条新闻处理。于是,1986 年11 月4 日,正值美国驻德黑兰大使馆 被占领、使馆人员被扣作人质事件7 周年,《船桅》周刊公布了一条令世界 震惊的内幕新闻:长时期来美国一直在向伊朗运送武器装备和弹药等,为此 前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麦克法兰曾于1986 年5 月专程秘访德黑兰。 《船桅》点迷津 伊朗透详情 消息传出,引起强烈反响。但人们对《船桅》这样一个没甚名气的杂志 首先刊登如此重大的新闻,总觉得难以置信。 正在人们将信将疑之际,当天晚上,伊朗议长拉夫桑贾尼在德黑兰学生 庆祝占领美国使馆7 周年的集会上,戏剧性地宣布:《船桅》杂志所载消息 完全属实。 1986 年5 月28 日,麦克法兰带着4 名助手,持伪造的爱尔兰 护照,装扮成机组人员,乘一架向伊朗运送武器的飞机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