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86页 (第2/2页)
日,第3 名美国人质、美国大学医院院长戴维?雅各布森获释。 但人质看来是放不完的,因为不断有新的「货源」补充。在虐科获得自 由之后,白宫不久又给伊朗送去500 枚飞弹,并通令国务院全神守候更多人 质被释放的消息。消息终于等到了,却是又有3 名美国人在贝鲁特被绑架。 据有关人士透露,截至1986 年11 月4 日美伊秘密交易被揭发,美国至 少已向伊朗出售了2008 枚「陶」式反坦克飞弹、235 枚「隼」式地对空飞弹 和大批作战飞机、坦克的零部件。付出如此高昂代价的结果是3 名美国人质 得以回国与亲人团聚,同时美方获得了1200 万至3000 万美元的购货款项。 狂风起波澜 苦挨过难关 里根等人原以为,美伊以武器换人质的活动是在极其秘密的情况下由国 际军火商具体进行的,可以确保万无一失,神不知鬼不觉地实施下去。可实 际情况却与舒尔茨、温伯格所料差不多,伊朗领导集团内部的斗争终于使这 一秘密交易成了世人瞩目的大丑闻。 西方国家认为,当初美国将伊朗列为世界恐怖主义活动的大本营,唿吁 它们与美国一起对伊朗实行武器禁运,而今美国为了其被扣在黎巴嫩的人 质,竟背着盟国与伊朗进行秘密交易,这种自食其言、背信弃义的做法使他 们感到非常失望、极端愤怒。法国总理府发言人就指出,美国以后在教训别 人应该怎样对待恐怖主义时,「最好先看看自己的所作所为」。 在中东阿拉伯世界,华盛顿这种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行径同样引起了 一场轩然大波。埃及、伊拉克、沙乌地阿拉伯、科威特、阿联等国纷纷指责 美国。约旦国王海珊一针见血地指出:「美国已完全失去了在中东地区的 信誉,已经透露出来的情况与我以前所得到的每个保证截然相反。」 在美国国内,美伊幕后交易被揭出后,好似一场飓风席捲了北美大陆, 抨击和责难的狂潮汹涌而至。 5000 多名新闻记者云集华盛顿,进行迫根究 底的採访报导,他们借用10 余年前的「水门」事件,将这一政治丑闻命名为 「伊朗门」事件。公众舆论和政界人士普遍认为,里根政府此举不仅有悖于 政府自身一贯倡导奉行的反恐怖主义政策,而且破坏了美国对伊朗禁运武器 的法律和在两伊战争中恪守中立的政策,另外这一秘密活动绕过了国会,国 而与联邦法律相牴触。朝野上下特别是民主党占多数的参众两院,强烈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