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势大赢家:刘邦大传_第73页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73页 (第2/2页)

阳的西北方,是个小型的台地,和东南的霸上遥遥相对。

    项羽进驻新丰后,便在这里设立大本营。而刘邦听从张良劝告,亲自到此来拜会项羽,发生了有名的鸿门剑宴。

    司马迁的《史记》在这一段有相当特殊的描写,文情并茂,几乎比一般的小说还精彩;他的文学底子也在此表露无遗。

    其实这段记载的文学性重于史料价值,它将项羽、刘邦、范增、张良、樊啥等人的个性举止,巨细靡遗地描写得淋漓尽致,如同司马迁本人在现场观看的报导一般。

    由此可看出这件事在当时必定轰动一时,非常具有戏剧冲击力,也必定有相当多的传奇故事。日后考古学家在前汉古墓的后厅砖壁中,便发现有「鸿门之宴」的壁画,也显示这件事的重要性。

    项伯报恩示警,张良仗义护主

    鸿门之宴的导引者是项燕的庶子,也就是项羽叔父辈的项伯。

    依《史记索隐》记载,项伯名缠字伯,然而他以「伯」为字的可能性似乎不大。因为古代中国人的儿子,一般都以伯、仲、叔。季相称,譬如刘邦便被称为刘季。项伯既是项羽季父(小叔父),称为伯实不恰当。

    或许是辈份的关系吧2因为项梁这一辈能留下来的似乎不多,所以项伯便因辈份高而被称为「伯」,如同现在的「欧力桑」通称。

    项燕死后,项伯也和项梁一样,在长老们的护卫下躲避秦军,流浪各地。由于他是庶子,地位不高,生活上或许比项梁更悽惨些也说不定。

    史料中记载,项伯年轻时曾杀人,后来逃亡到下邳。由于盘缠用尽,又不敢暴露身分,加上官府追捕甚急,项伯几乎已走投无路。

    在博浪沙刺杀秦始皇失败的张良,此时正好也逃避到下邳城来。由于张良预先有逃亡准备,所以经济情况较佳,加上长于交际,「地下」阶层的流浪汉朋友颇多。

    张良胆子大,时常在下邳街头散步,一方面可打听消息,一方面则寻找抗秦的同志。

    不久,两人在偶然的机会里认识了,由于张良特有的亲和力,项伯便向张良寻求救助。

    基于同是抗秦同志,张良站在侠义的立场给予项伯相当救济,并提供隐匿的安全场所,直到风声松弛为止。

    项伯后来追随项梁,项梁死后,则待在项羽身旁,以「欧力桑」的身分自居,因此在项家军团中拥有相当地位。

    项伯也非常重情义,他知道张良目前在刘邦营中当客座军师,很想去见见他,只是战乱不停,一直没有机会。

    当他听说项羽军团明天一大早便打算袭击灞上刘邦军时,吓了一跳。他担心的倒不是刘邦的生死,而是恩人张良恐有玉石俱焚的危难。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