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颜谋世:医女风华倾天下_第75章 风雨大宁路,同心共前行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75章 风雨大宁路,同心共前行 (第3/4页)

了解百姓难处,再行调整。咱们大宁或许也可先派人了解百姓的耕种收成,再向朝廷如实禀报,请求酌情处理。”朱权听后,眼前一亮,觉得颇有道理。

    在征收赋税过程中,果然有百姓因灾年收成不好,难以缴纳足额赋税,心生不满。朱权一边安排官员安抚百姓,一边将大宁实际情况详细上报朝廷,等待朝廷指示。在等待期间,朱权和沈书瑶共同商议,先从王府库粮中拿出一部分,借给百姓应急,缓解百姓的燃眉之急,同时也稳定了民心。然而,朝廷的回复却迟迟未到,朱权每日都在焦虑中等待,担心若不能按时上缴赋税,会引来朝廷的责罚,可又不忍心逼迫百姓。这段经历让朱权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权力与责任的沉重,也促使他在未来的决策中更加谨慎,力求在朝廷要求和百姓利益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

    又有一次,朱权制定商业发展规划,打算加大对某些行业的扶持力度。沈书瑶认为可能导致市场失衡,引发其他行业不满。但她没有直接反对,而是委婉地说:“王爷,臣妾听闻前朝扶持行业时,因考虑不周,致使市场混乱。咱们此次规划,是否也该全面考量,避免类似情况发生?”朱权听后,陷入沉思。经过深入探讨和权衡,他们达成共识,制定出更全面合理的商业发展规划。这次经历让朱权的执政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他开始学会从全局角度审视问题,综合各方因素做出决策。

    随着时间推移,王妃张氏顺利诞下小世子,王府上下一片喜庆。沈书瑶不仅用心照顾朱权,还时常探望王妃和小世子,帮忙照料琐事,王妃对她的态度也逐渐缓和,心中对沈书瑶的刁难与敌意悄然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丝感激。沈书瑶也从这段经历中收获了内心的成长,曾经的委屈与不甘化作了如今的淡然与从容,她在王府中的地位也因自己的善良与智慧愈发稳固。

    商业方面,大宁往来商客众多,但商业活动受政府管控严格。商户进行长途贸易,需向官府申请路引。在集市上,时常能看到商户们展示路引,官府查验后才允许交易。沈书瑶虽对商业有自己的见解,但她深知自己的身份限制,只是偶尔在与朱权闲聊时,借助典故或前朝旧事,委婉表达想法,为朱权提供参考。

    大宁当地的学子们正为科举努力备考,朱权为支持教育,以王府的名义设立了奖学金,资助贫困但有才华的学子。沈书瑶也积极参与其中,她组织王府的女眷们为学子们缝制衣物、准备文房四宝,鼓励他们专心向学。在一次王府举办的助学活动中,沈书瑶身着华丽却不失端庄的服饰,淡粉色的罗裙上绣着精致的牡丹花纹,袖口和领口镶着细腻的蕾丝花边,头上的发簪镶嵌着璀璨的宝石,与王妃一同接见了受资助的学子代表。学子们身着朴素的青色长袍,整齐地站在王府大厅,恭敬地向朱权和沈书瑶行礼。

    而就在这年夏日,大宁遭遇了严重的旱灾。烈日高悬,农田里的庄稼大片枯萎,百姓们心急如焚。朱权立刻按照朝廷救灾流程,第一时间将灾情详细上报,而后与沈书瑶一同组织王府人员参与救灾。沈书瑶带领丫鬟们在城中设立多个施水点,为百姓发放干净的饮用水;朱权则组织王府护卫和城中青壮年,寻找水源,挖掘临时水井。然而,寻找水源的过程困难重重,他们接连几日都一无所获,百姓们的恐慌情绪日益加剧。朱权心急如焚,日夜奔波,甚至累倒在救灾现场。沈书瑶守在他床边,泪流满面:“王爷,你一定要好起来,大宁百姓还等着我们呢。”好在天无绝人之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农夫凭借多年在这片土地生活的经验,注意到一处地面的草色比周围更为翠绿,且土壤微微湿润,判断地下可能有水源。众人顺着他的指引挖掘,终于找到了一处隐蔽的泉眼,解了燃眉之急。在等待朝廷调配物资和下达救灾指令的日子里,他们日夜忙碌,安抚着百姓的情绪。终于,朝廷的救灾物资抵达大宁,在朱权的有序安排下,粮食、种子等物资被及时分发给受灾百姓,帮助他们度过难关。

    旱灾过后,大宁在朱权和沈书瑶的努力下慢慢恢复生机。百姓们的生活逐渐步入正轨,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日益增长。朱权敏锐地察觉到这一点,加之他本就对文化艺术满怀热忱,便决定在王府举办一场盛大的文化交流活动。此时正值洪武二十八年,朝廷尊崇程朱理学,大力推广儒家思想,这一文化政策为大宁的文化交流活动定下基调。活动中,来自各地的学者围绕程朱理学展开热烈讨论,探讨如何将理学思想融入大宁的教育和日常生活。本地学子深受启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治学方向;百姓们在潜移默化中,也更加注重道德礼仪的修养,让大宁的社会风气为之一新。同期,应天府等地也有文人集会,交流诗词书画,这让朱权更加坚定了举办活动、促进大宁文化繁荣的决心。

    活动当日,王府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各地来宾带来了各具特色的文化瑰宝,有南方细腻婉约的诗词歌赋,也有北方豪迈奔放的歌舞杂技。其中,一位来自江南的知名画家格外引人注目,他带来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