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30章 大宁风云:朵颜三卫之变 (第1/4页)
仲秋的应天城,金风送爽,丹桂飘香。奉天殿仿若被一层神圣光辉笼罩,殿内雕梁画栋璀璨夺目,金砖铺地,熠熠生辉。今日大朝会,满朝文武身着华服,绣着飞禽走兽、海水江崖纹的朝服在日光下闪烁威严光芒。 礼部尚书陈迪,出身江南书香世家,自幼饱读经史子集,面容清癯,眼神中透着文人的谨慎与持重。他站在文官队列中,身姿微微前倾,正与身旁的同僚低声交谈,神色间满是忧虑。此次大朝会,朱元璋对北疆的战略布局,尤其是藩王势力的安排,让他深感不安。他深知历史上藩镇割据的惨痛教训,生怕宁王朱权势力过大,威胁朝廷统治。 魏国公徐辉祖,高大魁梧,身形笔挺,继承了父亲徐达的英武之气。他目光如炬,时刻关注着北疆战事,一心只为守护大明边疆。此刻,他双手背后,昂首挺胸,对即将讨论的军事议题充满期待,渴望能为国家的边防贡献力量。 庄严肃穆的氛围如一张无形大网,笼罩整座大殿。朱元璋高坐龙椅,身形虽不复当年挺拔,岁月在他脸上刻下深深皱纹,可眼神依旧锐利如鹰,透着久经沉淀的威严与果决。他轻轻抚着胡须,俯瞰大殿和群臣,心中反复权衡北疆局势。北方的北元势力,始终是他心中难以拔除的芒刺,而大宁的战略布局,正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 大宁,地处大明北疆战略要地,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东连辽东,西接宣府,周围草原广袤,山川纵横。它宛如一座巍峨坚固的堡垒,横亘在北元南下必经之路。朱元璋对大宁的重视,体现在多年精心军事部署中。早年,他派遣得力将领奔赴大宁,主持修筑高大厚实的城墙。每一块城砖都经精挑细选,严丝合缝堆砌,历经无数风雨洗礼,依旧坚如磐石。每隔数里,一座高耸烽火台矗立旷野,宛如忠诚卫士。士兵们日夜值守,一旦发现敌情,立刻点燃烽火,滚滚浓烟扶摇直上,迅速传递警报。多年来,朱元璋不断从各地调派精锐部队驻守大宁,这些士兵身着厚重铠甲,手持锋利兵器,日夜巡逻,脚步声在城墙上回荡,只为让大宁成为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护佑中原百姓安稳生活。 朱权,朱元璋的第十七子,自幼便显露出非凡聪慧与好学。他的书房中,各类兵书、史书琳琅满目,层层叠叠摆满书架。年少时,他常常沉浸在这些书籍的世界里,废寝忘食地钻研历代名将的用兵之道。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权受封宁王,就藩大宁。他身形修长,气质儒雅,面容俊朗,深邃眼眸中透着与生俱来的睿智与果敢。一到了大宁,朱权便全身心投入军事整顿。不过,他虽有满腔抱负,在军事行动上却受到朝廷的严格管控。 在制定训练计划时,朱权眉头紧锁,反复斟酌每一个细节,随后将初步方案呈递给朝廷审核,遵循朝廷既定的军事规范和指导方针。选用练兵方法时,他也不敢随心所欲,必须在朝廷认可的范围内进行。比如,他想借鉴古代兵书中的特种训练方式,但在实施前,得详细上书阐述训练目的、方法、预期效果等,等待朝廷批复。批复过程漫长,有时还会因各种原因被驳回修改,这让朱权心急如焚,却又无可奈何。 尽管受限颇多,朱权还是尽力施展自身才能。他身着威风凛凛的铠甲,跨骑着一匹矫健的黑马,那马浑身漆黑如墨,四蹄生风,驮着朱权穿梭在军营的各个角落。在朝廷许可的框架内,他亲自指导士兵训练,从最基本的队列操练,到复杂精妙的战术配合,都一丝不苟地示范和讲解,声音洪亮有力,回荡在整个军营。在他的激励下,将士们士气高昂,整个军营充满了昂扬向上的气息。他多次跟随诸王出塞征战,在战场上,他思维敏捷,总能敏锐观察到敌军的弱点,巧妙布局,屡立战功,赢得了将士们的衷心拥护与爱戴,也让朱元璋对他十分放心。 不过,真实历史中藩王权力受限颇多,朱权虽手握一定军事力量,却也处处受到朝廷制衡。在人事任免上,王府重要官职的任命需经朝廷批准,他不能随意安插亲信;军队调动方面,哪怕是应对紧急军情,没有朝廷诏令,他也难以大规模调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