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曲涅盘演变到沪剧的艰难历程_第77章 慕钱沪剧团在亚蒙大戏院演出高明的长篇连台本《琵琶记》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77章 慕钱沪剧团在亚蒙大戏院演出高明的长篇连台本《琵琶记》 (第3/5页)

五娘乱发蓬松又瘦又黄,

    有福人顶冠束带穿蟒袍。

    苦命人浑身穿的坏衣裳,

    有福人住的高楼大瓦房。

    苦命人住的是破草房,

    有福人吃的山珍和海味。

    苦命人树皮草根度饥荒,

    伯喈啊 你再抬头望一望.

    我满头青丝稻草一样 ,

    三年之久 , 两鬓添霜. _

    满脸皱纹 ,苦难饱尝。

    狠心夫难道你不想家乡。

    自从那年你上京邦,

    家乡年年遭干荒。

    干荒一年就不下雨,

    满眼黄土不见粮,

    树皮草根吃干净 ,

    人人饿的脸皮黄,

    小伙子饿的走不动。

    姑娘就饿的倒路旁,

    早上孩童才冻饿死,

    晚上又倒下了二爹娘。

    干荒二年就不下雨,

    陈留郡遍地起飞蝗。

    蝗虫都有个燕子大,

    具是红头绿翅膀。

    飞在天上就遮日月,

    落在地上一片黄。

    五谷杂粮啃干净,

    它们抖抖翅膀就飞进庄。

    男子头上啃草帽,

    女子身上啃衣裳。

    一翅飞到个堂屋里,

    啃去了神柜就上屋梁。

    一翅飞到个书房里,

    啃去了诗书又啃书箱。

    一翅飞到个厢房里,

    把书笼篦子都啃光。

    一翅飞到个厨房里,

    把赵公老爷啃的嘴光张。

    铜勺锅瓢它啃不动,

    锅盖啃的塘靠塘。

    三年干荒就不下雨,

    米如珍珠价高昂。

    芝麻放在酒盅里,

    只准数来不准量。

    三个铜钱买一碗水 ,

    淀淀半碗是泥浆。

    七个铜钱买一把草,

    揣揣没的半锅腔。

    大户人家卖牛马,

    二户人家买田庄,

    三四五户没的卖。

    卖儿卖女上街坊。

    姑娘只换一斗米。

    小伙子只换一斗糠,

    为什么小伙没得姑娘贵。

    荒年辰一过留给儿子做妻房,

    你家哪有什么东西卖 。

    我只得剪发卖发上街坊,

    东街喊到西街上。

    南城卖到北城墙,

    有人说我的头发短,

    有人说我的头发黄。

    有位大嫂说俏皮话,

    荒年辰光哪个还梳妆。

    大家小户没法想,

    纷纷聚集闹公堂,

    县太爷连修数道本。

    万岁开恩放灾粮,

    人家有男男去领 ,

    你蔡家无男我赵五娘。

    为妻我走路脚打晃,

    好不容易才走到粮仓。

    东仓粮已放干净,

    西仓无粮粮放光。

    饿坏五娘就倒罢了 ,

    怎能饿坏你爹娘。

    我苦苦哀求尘埃跪,

    恳求老爷开恩光。

    我丈夫上京去赶考,

    若高中定不把你恩情忘。

    他问我丈夫的名和姓,

    我说是姓蔡伯喈郎。

    提到伯喈两个字,

    他三个人借我六个人的粮。

    我身背灾粮回家转,

    狠心的强盗丧天良。

    撒灰迷住了我的眼,

    长篇连台本《琵琶行》第一(出)完。

    《琵琶记》,是元末戏曲作家高明根据长期流传的民间戏文《赵贞女蔡二郎》改编创作的南戏,是中国古代戏曲中的一部经典作品。

    此剧叙写东汉书生蔡伯喈与赵五娘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

    全剧共四十二出,结构完整巧妙,语言典雅生动,显示了文人的细腻目光和酣畅手法,是高度发达的中国抒情文学与戏剧艺术结合的作品。

    作品名称:琵琶记:

    作品别名:蔡伯喈琵琶记

    作者:高明

    创作年代:元末明初。

    作品出处:《高则诚集》。

    文学体裁:戏剧文学。

    字数:左右。

    内容梗概:

    《琵琶记》讲述的是东汉时期书生蔡伯喈离别父母、妻子进京赴试,经年不归,造成家庭悲剧,最终光宗耀祖的故事。

    《琵琶记》剧本:

    陈留都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