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白话合集_第十八回 辟清谈幼女讲羲经 发至论书生尊孟子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十八回 辟清谈幼女讲羲经 发至论书生尊孟子 (第3/3页)

把我骂得好惨。这次可吃大亏了!我活了八十多岁,今天这口闷气还是头一回受。现在想起来,我就埋怨自己!”林之洋问:“九公,你埋怨自己什么呢?”多九公说:“我埋怨自己以前少读了十年书,还埋怨自己明知学问不深,不该冒冒失失地和人谈论文学。”

    唐敖说:“要不是舅兄你去救我们,我们恐怕都走不出那扇门。不知道舅兄怎么会这么巧,也到了他家呢?”林之洋说:“刚才你们要来游玩,我也打算上岸卖点货,可这地方我从来没做过生意,不知道卖什么能赚钱。后来我看这里的人脸上比炭还黑,就带了脂粉上岸。谁知道这些女人觉得擦了脂粉反而更丑,都不肯买,倒是有很多人要买书。我因为女人不买脂粉却要买书,觉得很奇怪,就仔细打听了一下,才知道这里区分贵贱,就看有没有几本书。”唐敖问:“这是为什么呢?”林之洋说:“他们这儿的风俗,不管是穷是富,都把才学高的人看得尊贵,不读书的人就被看不起。女人也是这样。年纪稍大些,有了才名,才有人来求亲。要是没有才学,就算生在大户人家,也没人愿意和她结亲。所以他们国家不管男女,从小都得读书。听说明年国母又要举办什么女试大典,这些女子得到这个消息,都想考中才女,就更要买书了。我听了这些话,知道货物卖不出去,正打算回船,路过女学馆的时候,又想进去碰碰运气,没想到正好碰到你们二位。我进去话还没说一句,茶还没喝一口,就被你们拉出来了,原来二位是被两个黑皮肤的女子难住了。”

    唐敖说:“我约九公上岸,本来是想看看这个国家的人长得有多丑。谁知道只顾着谈论文学了,他们长什么样我们都还没看清楚,现在倒好,被她们先把我们肚子里的‘丑处’,也就是没学问的样子给看出来了!”多九公说:“一开始如果我们只当是门外汉,随便她们说什么,也不至于出丑。可我们太过大意,一进门就装作文人,结果露出了马脚,想补救都来不及。偏偏她们的先生还是个聋子,不然拿这个老秀才出出气,也能解解闷。”唐敖说:“依我看,幸好那老者是个聋子;他要是不聋,只怕我们更要吃亏。你看他的小徒弟都这么厉害,更何况是先生呢?虽然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情况,但那终究是她的授业恩师。况且紫衣女子还是他的女儿,学问又怎么会差太多呢?要是把这位老秀才当成普通的没本事的人,那就是以貌取人了。世人只知道在有官职的人面前好题诗,哪里知道民间常常埋没了很多学识渊博的人。大概这位老翁就是个例子。”

    多九公说:“刚才那个女子说‘衣轻裘’的‘衣’要读成平声,她的说法好像有点道理。要是真的这样,那以前把这个字解作去声的书,岂不是都该作废了?”唐敖说:“九公,你这话可有些不妥。我听说把这个字解作去声的,是当时的大儒,老家在新安。他的书阐发孔孟的大义,费尽了心思,调和了旧有的注解,语言浅显但含义深远,文字简洁但意义明确。一旦诵读学习,圣贤的道理,都能清清楚楚地呈现在眼前。从汉晋以来,各家的注解没有比他更好的了,他实在是对圣门有功劳,对后世的学者有帮助,怎么能胡乱批评呢?就算偶尔有一两个注解错误,也不能因为这小小的瑕疵,就掩盖了他的巨大成就,就像不能因为蚊子睫毛上的一根小毛,就遮住了日月的光辉。就像《孟子》里‘诛一夫’和‘视君如寇仇’的说法,后人虽然有很多评论,但从这本书的整体要义来说,古人说过:‘总结众多圣人之道的,没有比六经更重要的;继承六经教诲的,没有比孟子更厉害的。’当年孔子去世后,儒家分为八派,其他各派纵横捭阖,变化多端。只有孟子拥有杰出的才能,抵制杨朱、墨子的学说,批判荒谬的言论,宣扬王道政治容易施行,来拯救当时的社会弊病;阐明人性本善的本质,来消除众人的疑惑,让孔子的学说,在千古以来独一无二地受到尊崇。所以对圣门功劳最大的,要数孟子,学者怎么能诋毁他呢?况且孟子说‘闻诛一夫’这句话,也是因为当时的君主只知道打仗,不致力于修养德行,所以用这句话来警戒他们。至于‘寇仇’的说法,也是劝勉宣王对待臣子应该多施恩礼,都是为了拯救时弊。当时正值战国时期,歪理邪说横行,人们都不知道仁义是什么,如果只讲道学,只会白费口舌,必须用利害关系来劝说,才能让人听得进去,所以才会说得有些过头。读者不要因为文字而误解词句的意思,不要因为词句而误解作者的本意,这样就能领会其中的真义了。总的来说,尊崇孔子的学说,实在是孟子的功劳;阐发孔孟的学问,却是新安那位大儒的功劳。我是这么想的,九公你觉得呢?”多九公听了,不禁连连点头。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