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七回 观奇形路过翼民郡 谈异相道出豕喙乡 (第4/4页)
后来病情一天比一天重,曾祖父没有办法了。因为我们那里有一座大山,叫小方丈山,曾祖父担心山里有仙人,于是赤着脚,披散着头发,一步一拜地来到山上,祈求神仙救救高祖母,还情愿减少自己的寿命来代替母亲。就这样拜了三天三夜,水和米都没沾过嘴。到了第四天,有个渔翁传了这个药方,高祖母一连吃了五服药,病才痊愈。又过了四十年,高祖母一百岁的时候无病而终。所以这个药方就一直流传到现在。” 唐敖满怀感慨地说道:“九公,您的曾祖父先是割股疗亲,展现出至孝之举,后来又虔诚叩祷,这份孝心感天动地,也正因如此,才会有神仙传授如此神奇的药方。既然这药方有这般神效,您为何不将它刊刻出来,广泛流传呢?这样一来,天下人都能免受痢疾之苦,人人都能健康长寿,共享美好人生,这难道不是一件天大的好事吗?” 多九公面露难色,解释道:“我们家向来是靠这药方来维持生计的呀。要是把药方刊刻流传出去,大家都得到了这个药方,谁还会来买我们的药呢?我原本也知道传播药方是行善积德的好事,可一旦药方通行天下,家里没了收入来源,这不就等于自讨苦吃吗?” 唐敖听后,轻轻摇了摇头,语重心长地说道:“九公,话可不能这么说呀。世间凡是行善的人,天地神明都会明察秋毫的。如果您把药方刊刻出来,做了这么大的善事,反而要吃苦,这绝对是没有道理的。要是真的这样,那还有谁愿意去行善呢?您看,当年于公治理案件公正无私,后来他家的门庭变得高大宽敞,能容驷马通行;窦氏乐善好施,救济他人,后来他的子孙在科举中连连高中,如同五枝桂树般繁茂。还有人因为救了蚂蚁而中了状元,有人因为埋了蛇而享受宰相的荣华富贵。诸如此类的例子,无一不是因为做了好事而得到了善报,正所谓‘欲广福田,须凭心地’。九公您向来被大家称为豁达之人,为什么这样的善事,您却不愿意去做呢?就拿您的曾祖父来说,他因为孝心感动了上天,才得到了仙方的回报。如今您要是把这个药方传播出去,又怎么知道不会得到别样的富贵之报呢?况且您的儿子已经踏入了学府,目前虽然以教书为生,但如果您刊刻了这个药方,说不定您的儿子就能在科举中连连高中,一路青云直上。到那时,他吃上了皇家的俸禄,您又何必为了那几个买药的钱来维持家计呢?” 多九公听了唐敖的这番话,不禁点了点头,说道:“唐兄您的教诲太对了。日后我回去,一定把这个药方刊刻出来,让它流传于世。不仅如此,我还会把祖上留下来的所有秘方都刊刻出来,以此作为济世救人的方法。就从今天开始,我先把各种秘方写几张出来,以便在沿途施送给有需要的人,让海外的人也能得到这些药方,这岂不是更好吗?” 唐敖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说道:“人只要有善念,上天一定会成全的。九公您既然有了这份善心,日后肯定会有好报的。对了,还得请教您,这个药方到底是由哪些神奇的药物组成的呢?” 多九公便耐心地讲解道:“这个药方要用苍术(用米泔水浸泡后,再用陈土炒至焦色)三两、杏仁(去掉皮和尖,并且去除油脂)一两、羌活(炒制)二两、川乌(去掉皮,用面包裹后煨透)一两五钱、生大黄(炒制)一两、熟大黄(炒制)一两、生甘草(炒制)一两五钱,把这些药材一起研磨成细末。每次服用四分的量,小孩子要减半,孕妇不能服用。如果是赤痢,就用三十寸灯心草,煎成浓浓的汤汁来调服;如果是白痢,就用三片生姜,煎成浓汤调服;如果是赤白痢,那就用三十寸灯心草和三片生姜,一起煎成浓汤调服;如果是水泻,就用米汤来调服。病情严重的人,吃个五六服也就痊愈了。但灯心草和生姜必须按照药方的要求浓煎,这样才能保证药力充足。”说着,多九公把药方详细地写了下来。 唐敖接过药方,仔细看了看,感慨道:“我常常看到医生治疗痢疾,用好几钱的大黄,结果还是不见效。可为什么这个药方只需要几厘的量,就能立刻见到奇效呢?由此可见,用药关键在于各种药物的佐使配合得当,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出与众不同的功效啊。”就在说话间,唐敖忽然想起了骆红蕖所托付的事情。后事究竟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