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白话合集_第四十七回 水月村樵夫寄信 镜花岭孝女寻亲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四十七回 水月村樵夫寄信 镜花岭孝女寻亲 (第2/2页)

身而出陪你前来。要是你误以为我只是一时高兴来走走,没考虑过以后的事,那就错了。”小山感动得落下泪来说:“姐姐如此用心,真让我感激涕零。现在我也不敢用客套话感谢你,只有把这份恩情永远铭记在心!”说完,又继续向前走。

    若花说:“今天忽然觉得饿了,这是怎么回事?”小山说:“我们只顾着走路,原来今天已经是第八天了。那豆面第一顿只能管七天不饿,今天怎么能不饿呢?正好这里遍地都是松实和柏子,我刚吃了几个,只觉得满口清香,姐姐你也吃几个怎么样?要是能充饥,我们就把这些当作粮食,岂不是更有意思?”若花随即吃了很多。走了许久,也就不觉得太饿了。于是她们每天就以松实和柏子充饥,路上有时讲讲古迹,谈谈诗赋,不知不觉又走了六七天。

    这天她们正向前走着,突然看见迎面好像有个人走来。小山说:“我们走了十几天,一个人都没见到,怎么今天忽然有人出现了?”若花说:“莫非前面有人家了?”只见那个人渐渐走近,再仔细一看,原来是个白发樵夫。小山见是位老人,便站在路旁问道:“请问老人家,这座山叫什么名字?前面有人家吗?”樵夫也停下脚步说:“这座山总名叫小蓬莱。前面这条长岭,叫镜花岭。岭下有一座荒坟,过了这座坟,有个乡村,叫水月村。这里已经是水月村的交界了。前面村子里虽然有居民,不过都是些山里人。你问这个做什么?”小山说:“我打听路途,不为别的,只因我们大唐国有位姓唐的,前年进了这座山,现在他在前面的村子里吗?恳请老人家指点,我将永远感激不尽。”樵夫说:“你问的莫非是岭南的唐以亭?”小山高兴地说:“我问的正是这个人。老人家怎么会知道?”樵夫说:“我们常在一起,怎么会不知道?前几天他有一封信托我带到山下,交给天朝的便船,寄到河源,今天恰好碰上你。”于是把信拿出来,放在斧柄上递给小山。小山接过信,只见信面上写着:“吾女闺臣开拆。”虽然是父亲的亲笔,但信面上写的名字却和自己原来的不一样。只听樵夫说:“你看了家书,再到前面看看泣红亭的景致,就知道信里的意思了。”说完,便飘然而去。

    小山把信拆开,和若花一起看了一遍,说:“父亲既然说等我考中才女再和我相聚,为什么不现在就和我一起回去,那样不是更方便吗?而且还让我改名叫闺臣才能应试,不知道这又是什么意思?”若花说:“依我看,这里面大有深意。按‘唐闺臣’这三个字来说,大概姑夫因为太后早已把唐改为周,他的意思是将来阿妹你去应试,就算在伪周考中了才女,实际上你是唐朝闺阁中的臣子,以此表明不忘本的心意。信里嘱咐阿妹你要是不赶紧回去,耽误了考期,不替父亲争口气,就算不孝。既然有这么严厉的命令,阿妹你恐怕很难再往前走了。”小山说:“话是这么说,但我们不远万里来到这里,哪有不见父亲一面的道理?况且父亲就在这座山,没有找不到的道理。我们先到前面,再做打算。”

    她们一起举步越过山岭,只见路旁有一座坟墓。小山说:“这里是仙境,为什么会有坟墓呢?莫非这就是樵夫说的荒坟?”若花说:“阿妹,你看那边峭壁上刻着‘镜花冢’三个大字,原来这座墓里葬的是镜花,不知道镜花是什么样的人?可惜刚才没问问樵夫。”稍微休息了一会儿,她们转过峭壁,走了不到一里路,正面有一座白玉牌楼,上面刻着“水月村”三个大字。穿过牌楼,四处张望,却不见一个人影。迎面有一条长溪挡住了去路,虽然没有桥梁,但好在溪边有一棵几人合抱都抱不过来的大松树,从这边山坡歪歪斜斜地一直延伸到对面山坡,就像被推倒了一样,形成了一座天然的松根桥梁。二人攀着松枝,渡了过去。面前是一片松林,密密麻麻的,大约有半里地远。穿过松林,再四处一看,真是山清水秀,美景无穷;远远望去,那山峰上面,全是琼台玉洞、金殿瑶池,那一派清幽的景象,简直是别有洞天。正在观赏时,忽然看见对面祥云缭绕,紫雾缤纷,在那山清水秀之中,露出一座红亭。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且听下回分解。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