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52章 采芙蓉 (第1/2页)
太宗李世民诗之五十一 采芙蓉 结伴戏方一作芳塘,携手上雕航。船移分细浪,风散动浮香。游莺无定曲,惊凫有乱行。莲稀钏声断,水广棹歌长。栖乌还密树,泛流归建章。逐联及整体赏析 从《采芙蓉》窥探李世民的政治隐喻与治国智慧 《采芙蓉》出自唐太宗李世民之手,是一首以采莲游塘为场景的宫廷诗作。表面上,它描绘了一幅闲适的嬉游画面,然而深入探究,便能发现诗中通过八组动态意象的精心铺陈,巧妙暗藏着“君臣共治”的政治隐喻与“张弛有道”的治国智慧,其内涵之丰富,值得细细剖析。 逐联赏析 首联:结伴戏芳塘,携手上雕航 “芳塘”宛如一个隐喻的容器,承载着清明的政治生态,它是国家稳定繁荣的基石,象征着百姓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而“雕航”,这艘华美精致的舟楫,无疑是国家治理体系的生动象征,它在芳塘之上行驶,寓意着国家在既定的轨道上运行。“携手”一词极具深意,它打破了帝王高高在上的威严形象,生动展现出《贞观政要》中所倡导的“君臣相遇,有同鱼水”的执政理念。这种君臣之间亲密协作的关系,恰似“房谋杜断”的经典协作模式,房玄龄善于谋划,杜如晦善于决断,二人相互配合,共同为国家的治理出谋划策,而此处的“携手”,也暗示着君臣之间在治国理政上的默契配合。 颔联:船移分细浪,风散动浮香 当船缓缓移动,它轻轻划开细密的波浪,这一画面恰似政令颁布时的审慎渐进过程。“分”字精准地体现出政策推行时对分寸感的把握,每一项政令的颁布都需要深思熟虑,如同船行时小心翼翼地分开波浪,不能操之过急。而微风轻轻吹散,带来浮动的莲香,这又好比德政像无形的香气一般,慢慢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散”字彰显了教化之功,表明德政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百姓,滋润着整个国家,这一精妙的比喻,高度浓缩了《帝范》中“宽猛相济”的治国艺术,既要以严厉的律法来规范社会秩序,又要以仁德的教化来感化百姓。 颈联:游莺无定曲,惊凫有乱行 在这热闹的采莲场景中,游莺的啼叫没有固定的曲调,恰似民间议论的多元性。百姓们对国家大事、社会现象有着各自不同的看法和观点,这反映出社会思想的活跃。而惊凫的飞行杂乱无章,就如同基层在执行政策时可能出现的差异。尽管民间议论和基层执行看似无序,但这背后却反衬出《唐律疏议》“疏而不漏”的法序。它揭示了一种“大治容小乱”的治理智慧,即在国家整体稳定有序的前提下,允许一定程度的局部差异和多样性存在,因为这也是社会活力的一种体现。 颔联:莲稀钏声断,水广棹歌长 随着采莲的进行,莲花逐渐稀少,这一现象寓意着贤才的逐渐减少。莲稀导致钏声的中断,这里的钏声象征着朝议,因为贤才的减少,朝议可能会暂时陷入停滞。而广阔的水面则象征着宏大的治世局面,在这样的局面下,需要持久的棹歌来进行政策宣导。这一联深刻暗藏着《谏太宗十思疏》中“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的用人哲学,提醒统治者要善于选拔和任用有才能的人,不断补充新鲜血液,以保证国家治理的顺利进行。 尾联:栖乌还密树,泛流归建章 傍晚时分,暮鸦纷纷归巢,回到茂密的树林中,这象征着官僚们结束了一天的工作,进入休沐时间,得以休息调整。而泛舟的队伍也返回建章宫,意味着即将重新处理朝政。这一暮鸦归林与舟返宫阙的画面,生动地形成了“张弛之道”。“建章”在这里不仅指汉代宫室,更重要的是象征着贞观时期的制度。它申明了《尚书》中“兢兢业业,一日二日万几”的勤政精神,提醒统治者要时刻保持勤勉,不能懈怠,在适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