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签到刑警队_第1章 形意拳发力:一横一竖,气沉丹田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章 形意拳发力:一横一竖,气沉丹田 (第3/3页)

驱体的稳定性和灵活性,通过引力控制并催发了整个躯体的协调运动。

    横膈的上升和下降,腹壁的収缩和放松,使腹内脏器及腹内气体受圧而发生形变,弹性物体的形変就会产生弹力,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小腹内增大的压强刺激了骨盆和尾椎筋肉以及很多平时很难调动的肌群,这些肌群的瞬间舒缩,象爆炸一样,以惊人的速度,迸发出巨大的能量,这就是爆发力。爆发力是力和速度的积。

    形意拳出手主张打击对方的根节,这就增加了运动的距离,在一定时间内距离越大,速度越快,速度越快,爆发力越大。

    形意拳发力出手,为手足同起同落,手足和躯体整合发出。

    拳经云,“打法须要先上身,手足齐到方为真”,就是常说的“抢地位”,打击目标所受的压力是全身的重量,而受力面积却是拳或掌,根据“受力大小与面积成反比”的规律,当然可以证明所施出的力是神竒无比的。

    在气沉丹田的过程中,有诸多相互作用的力,如头的上顶和肩的下沉,后腿的蹬力和前腿的撑力,前掌的后彻和后拳的前冲,等很多成对出现的力,所形成的反作用力,又用等量的回赠加大了作用力。

    丹田位于身体的核心关键部位,全身的质量和能量都凝聚在这个球形体上,《形意拳谱》云,“气沉则降于丹田”,“丹田一动无不动”,腹内重心下移就形成了合力,它集合了身体各部分的运动因素,甚至连毛发丶牙齿丶指甲丶舌头等末稍神经和肌肉群都调动起来。丹田是重心,是中心,更是轴心,全身的各肌肉组织,各运动单位都在它的支配下统一行动。

    丹田力瞬间爆发,发则内外合一,合则全身总动员形成了六合整劲,所以“气沉丹田”激发出了雷霆万钧之力。

    当人体在某些有刺激的环境下发力,必然会出现肾上腺素分泌增加的生理反应,那末身体活动的能量会大大提高,这就又给“气沉丹田”添加了一份神奇。

    我们例举了这么多力,这些力又是互相包含,互相依存的,甲中有乙,乙中也有甲,每一种力都不是独立存在的,不能把它们严格分割开。或者用其中的任何一个名称都可以概括这些不同的力。

    对于“气沉丹田”的功法,戴龙邦的《心意六合拳谱》里有比较系统地讲述。而在李洛能的《形意拳谱》中却没有具体的解说。

    看来我们形意拳的创始人在他的着作里有意淡化了心意拳中近于繁琐玄虚的描写。李存义大师也告诫我们,“非必沾沾于古说也”。

    所以,对于形意拳的习练者来说,应该揭开“气沉丹田”的神秘面纱,“气沉丹田”并不是高不可攀,只要我们苦练不辍,就会练出功力,就会“功到自然成”。

    但是,千万不要忘记一个重要的条件,那就是必须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如果方法错了,无论怎样努力,也只是南辕北辙,永远不会到达目的。

    在近代的武学着作里,对“气沉丹田”的讲述,大多是谈经论道,言词玄虚奥妙,对于初学者简直是一本天书。

    现代关于“气沉丹田”的论文,更是浩如烟海,它们多是以经典解释经典,翻来覆去,总是古代拳谱里那几句话,讲不出通俗易懂的道理来,结果倒使后学者陷入一片迷茫。

    甚至在某些“玄学”的误导下,一些好奇的初学者误入歧途和走火入魔亦非罕见。我们可以把“气沉丹田”视为形意拳健身和发力的一种重要的功法。

    但不可神化它,更不可过度痴迷它。它显示的是一个最朴实最明确的道理。古人说“大道至简”就是这个意思。

    《形意拳谱》上有一句名言,値得我们认真揣摩,“果得其妙道,也是若有若无,若虚若实,勿忘勿助之意,不意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无形中而生,诚神竒也。”

    读了这段经典,不知诸君有何感悟。

    (本章完)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