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21章 不相信 (第2/2页)
地道:“子不成器,实乃为父者之过,臣亦难辞其咎,罪无可赦!”随之语气一转,“今日之事,臣愿与逆子李鸾同赴刑场,以谢天下!” 李善长再度叩首,额抵地面,静默不语,只待朱元璋裁决。 朱元璋听罢,略显错愕,旋即唇角微扬,露出一抹冷笑。“李鸾是李鸾,你是你,怎能混为一谈?” 李善长却不为所动,仍坚持道:“犬子既犯大逆之罪,身为父亲,臣自当连坐。且此子乃我唯一血脉,若无他日承欢膝下,臣亦无颜苟活于世。” 朱元璋眯起双眼,冷冷说道:“我记得你还有一子,便是朕的驸马,怎不提他?” 李善长稍作停顿,旋即坚定回应:“不仅臣与李鸾愿伏法,长子李琪及全族上下数百口,亦愿一并受戮,以正纲常,以彰圣德!” 此言一出,朱元璋面色骤变,目光如刀般直射跪伏的李善长,眸中杀机毕露,几欲化作实质。 好一个李善长!非但未乱阵脚,反倒反将一军。这般卑躬屈膝、豁出颜面的姿态,分明是逼迫他作出抉择:要么斩尽杀绝,要么饶恕李鸾。 然而,李鸾不过是个棋子罢了。朱元璋从未将其生死放在心上,若真要处置,随时可令其伏法。他真正的目标,是李善长本人,以及他背后的淮西派系。 起初,朱元璋本打算借李鸾之手,迫使李善长自乱阵脚,从而找到借口对他下手。可未曾想,李善长不仅沉得住气,还反制于他,以近乎无赖的方式为李鸾求情。 倘若朱元璋执意杀掉李鸾,又将牵连到李善长,难免让人议论他是过河拆桥、卸磨杀驴。堂堂开国功臣,大明宰辅,难道连这点体面都不配拥有? 如此一来,朱元璋反倒陷入两难境地。纵然国法森严,可这法终究是由人制定的。若因私废公,史书如何书写?百姓又会如何评判? 数千年来,华夏始终是一个由人掌控的社会。即便到了后来,这种情况也没有显着改善。 若非有些许特权,又有谁愿意去做官当宰相?况且,仅仅处决了李鸾,却留下了李善长,这根本毫无意义!不仅显得过于苛刻无情,还给了李善长继续作恶的机会与时间,这显然是明智者不会选择的方式。 当然,朱元璋本可以无视一切,无需寻找借口,肆无忌惮地杀害李鸾,甚至牵连李善长。他有这样的资本,能够镇压人心! 他也不在乎史书会将他描绘成像宋高宗赵构那样的昏君或暴君,因为那种方式带来的隐患无穷尽。朱元璋不到万不得已,绝不愿采取如此极端的手段。 除非有必须执行的理由及必要性! 目前,朱元璋并不认为自己需要付出如此巨大的代价来对付李善长。 不错,李善长这次以退为进的策略确实高明,老谋深算。他确实是奠定朱元璋帝业的重要功臣,堪比萧何。 但朱元璋的手段怎会如此简单? 现在不过是博弈的第一步,急什么呢? 再说,他既是裁判又是参赛者,随时都可以推翻一切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