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周目阿斗,开局给刘备念出师表_第278章 换质之事,曹操再问贾文和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78章 换质之事,曹操再问贾文和 (第1/2页)

    未过数日,果然刘备使臣携书而来。

    非求他物,只求将吴国太送归荆州,以此换夏侯惇安然归北。

    又献上夏侯惇随身宝剑,以证明夏侯惇就在荆州安住。

    曹操见此强忍怒气。

    此事破坏了离间荆州与江东的计划。

    那么,曹操能选择不换吗?

    也不是不可以。

    夏侯惇两度被执,致此二劫为敌寇带来巨大的政治裨益。

    按孟德初约,本当与敌同诛。

    然最终不忍。

    作为一直忠心耿耿跟他打拼到现在的同宗兄弟,曹操实难狠下心肠弃其生死于不顾。

    且按荀攸所言,夏侯惇此战可谓周详备至、筹谋精审,并无疏漏。

    无奈诸葛亮过于狡黠多诈。

    纵换作他将,亦未必能脱此埋伏之局。

    曹操沉思良久,再次步入那庄园。

    两次为敌所擒,本为夏侯氏丢脸之事,任谁都得抱怨两句。

    但贾诩却毫无半分愠怒之态,他皱着眉头思索良久,似乎也遇到了棘手难题。

    终于,他谨慎的给出了一个答案:

    “丞相,吴国太身子骨不佳,若其死在往荆之路上……”

    曹操深谙贾诩所指,欲借吴国太之薨,激江东与荆州生隙。

    然而,往常对贾诩言听计从的曹操,这次却皱眉摇了摇头。

    且不说操作难度太大。

    其中个难点最难掌控。

    倘若国太交还之日尚在,送归荆州后病亡,那是最好。

    倘若药量没控制好,提早亡故,又或者为国太所察,其愤怒之余,自戕于江北。

    那又怎么来换?

    彼时刘备或亦愿以夏侯惇易国太之尸,然后将国太遗体厚存还于孙权,复将其薨逝之责尽诿于江北。

    备为求国太遗骸,必耗大力,孙权于备唯有感佩,反促孙刘联盟。

    而吾许都暗害国太之举,孙权于情于理皆当与吾为雠,自愿与许都为敌。

    这还是好的。

    倘若刘备知国太身死,一怒之下,斩夏侯惇来个以尸换尸又当如何?

    届时孙刘联盟亦不可阻,许都反失一肱股重臣。

    要知道,吴国太身处许都,故有重大的政治价值。

    然其返吴之举,唯系于孙氏名节,于江东国力无甚裨益。

    相比较之下,拿夏侯惇的命换吴国太的命实在得不偿失。

    而这其中,亦有事由连贾文和亦未能料定。

    比如,吴国太本身的脾性。

    或在贾诩看来,当世女子俱无烈性。

    又或者,丞相才情俱佳,久居许都自无自戕之意。

    曹操与吴国太相处良久,甚知其脾性。

    你可断言此女识见浅陋,器识凡庸,易被人好言好语所蒙骗,所利用。

    但你绝不能说她非江东忠烈之辈。

    曹操动之以情,喻之以理,一意示以结好江东之态,彼乃与操互为知己。

    若操稍有灭江东之念,此女必遽然反目,与操势不两立,虽死勿留曹营!

    所以,一旦吴国太发觉饮食有异,必能猜出曹操所想,当立刻自戕以绝曹操离间之计。

    这是曹操对吴国太的看法。

    再者。

    贾诩或未深谙夏侯惇于孟德心中之分量。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