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38章 中医问诊,凭什么说我肾虚 (第1/3页)
中午时分,车子终于开到老人说的中医馆所在的村庄。 村子很大,街道很宽,有点像乡镇的规模,但它又不是乡镇,确确实实就是个村子。 这个就令人很奇怪,行政级别是村,规模是乡镇,这里多少透着点古怪。 问了村子里的人才知道,这里是几千年前的县城所在地,只是之后县城一路往东迁,一直迁到了大海边。 “上千年历史?演变到现在成了一个村庄?” 我不由得感叹,时间带给我们的历史变迁,将一处几千年前的县城淹没在历史的长河里,演变成一个不怎么起眼的村子。 当然,这村子一定有它的独特之处,时间会带走一些东西,也会留下一些宝贵的遗产。 比如说曾在这里上演了一段辉煌的历史,并成就了村庄的高光时刻,最终淹没在了岁月的洪流里。 中医能在这里传承,是不是也是历史的遗留? 这个还真不好说,但是足以证明这里的不同寻常。 我们根据路人的指引,找到了这家从几十公里之外城区都声名远扬的中医馆。 可见大家对它的认可。 我们还没到门口,就闻到了空气中弥漫着的淡淡的药香。 门口停着不少车子,有好多都是外地的,甚至外省牌照的车。 这更让人坚定了它的不同寻常,以及声名远扬。 医馆是两层小楼,门前有一大片空地,可作为停车的地方。 这楼房并不起眼,与周围的建筑别无二致,只是楼上有大大的招牌,标志着它的不一样。 我们把车子停好,进了医馆大门,里面已经有好多人在排队。 进门首先是一个大堂,里面有好多木制条椅,人们在上面坐着,自觉排队,聊着家常,等待排到自己再进到另一个房间。 这大厅里墙上,挂满了病人康复后送来的锦旗。 什么“妙手回春,手到病除”,什么“医者仁心,悬壶济世”,什么“医术高明,华佗再世”,等等的赞扬,挂满了墙面。 上面还有署名,来自哪哪哪,谁谁谁赠,可以看出,不是蒙人的。 这让我与小雪放心不少。 我们来的晚,就坐在最外面的长椅上,听着周围人的聊天。 “你们是哪里来的?” 旁边一位大妈,问身边坐着的另一个大妈道。 “山东临沂。” 回话的大妈一口浓浓的山东口音。 “看什么病,方便说一说吗?” 大妈遇大妈,打听别人的那股劲儿,无论什么场合凑到一块总是有讲不完的话题,唠不完的磕儿。 “没什么不方便的,我家儿子腰不好,经常莫名的腰疼,在医院开了药吃了当时好了,药一停,没多长时间又犯了。” 山东大妈叹口气,无可奈何道。 “是不是干重活干的?现在年轻人压力大,要还房贷、车贷,在工地里干活拼了命没日没夜的干,就想多赚点钱,早日把这些贷款给还上。” 本地口音的大妈猜测着山东大妈儿子的处境,替现在的年轻人鸣不平,也是捏了一把汗。 “是的呢,这些贷款也太压人了,跟座大山似的,压在人的头上,让人一刻都不敢歇。” 山东大妈像是被猜中了原因一样,诚恳地说道。 “该休息还是要休息,不能过度劳累,否则身体熬垮了,吃亏的还是自己。” 本地大妈捶捶腰,又捶捶腿,身体的不适,让她坐立不安。 “是的呢,不能赚钱不要命啊。我都劝我家儿子多少回了,他就是不听。这不,今年,我跟他爸卖了家里能卖的,又借了亲亲朋友能借到的,把孩子的贷款给还完了。剩下要还给别人的,我们老两口慢慢还,为的就是给孩子减轻点负担。” 山东大妈非常诚恳地说道。 与陌生人聊天,何况这又是在外地,说话就没那么多顾虑。 “那不是挺好嘛。” 本地大妈宽慰道。 “是呀,孩子是轻松了点了,但腰疼的毛病,在家歇半年都没见好转,各大医院也去了不少,针也打了,药也吃了,钱没少花,就是不见好转。这不多方打听,就听说了这里,一大早就开车来了,看能不能让医生给调调。” 山东大妈对此行还是非常期待的。 “那你是来对地方了,陈医生医术很高明的,是家中的第三代传人了,如今也五十多岁了,积攒了大量的经验,一定会为你儿子医好这个病的。” 本地大妈非常了解这家中医馆,应该本地人无疑了。 “是的呢,我们能来到这里,也是认识的人极力推荐的,他们也是类似的病在这里治好的,就强烈推荐我们来试试。” 山东大妈信心满满,又是底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