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慈禧_第33页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33页 (第2/2页)

三百多亩的巨大皇家园林。它是世界上无与伦比的园林建筑奇珍。它不仅继承发展了我国传统园林建筑艺术,创造性地吸收和借鑑了南北名园的胜景,而且还吸收了西洋建筑的特色。园内建筑辉煌,陈设豪华,聚集了大量的文物、珍宝和图籍。以至于当时欧洲有关文献盛赞它是"万同治帝书《恭贺慈禧皇太后

    第43节:归政同治(3)

    四旬万寿圣节诗》

    园之园"、"人间天堂"。慈禧曾经长时间伴随咸丰帝在此居住,这里是清王朝仅次于紫禁城的政治中心。它之所以能够建成是凭藉着清王朝雍干时期国力的强大以及统治者对社会财富竭泽而渔式的掠夺和占有。

    要重修圆明园,保守地估计也需要斥资白银一千万两以上,甚至更多。如此一笔巨款在当时根本无法筹措。早在同治七年(1868),满族御史德泰就曾奏请修復被英法联军焚毁的圆明园,但是被慈禧坚决否决:"未准,且获严谴。"因为慈禧太清楚了,经歷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等各地农民起义的沉重打击,王朝的财政捉襟见肘、入不敷出,哪里还有额外的银两去重修圆明园。

    对此同治帝是应该清楚的,他曾经为财政的窘困而採取过节省开支的措施。亲政伊始,他发布上谕,要求"内务府核实樽节,于岁费六十万外,不得借支"。那么,他又为什么宁可冒天下之大不韪也要启动重修圆明园的工程?

    首先,同治帝昭示天下重修圆明园的理由是报答母恩,以尽孝道。

    在决定重修圆明园时,同治帝曾经信誓旦旦地表达他的宗旨:"两宫皇太后保佑朕躬,亲裁大政十有余年,劬劳倍诸,而尚无休憩游息之所,以承慈欢,朕心实为悚仄,是以谕令内务府大臣设法捐修,以备圣慈燕憩用资颐养。"

    报答母恩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同治帝亲政以后的第一项尽孝的举措就如此兴师动众。我们有理由相信,同治帝一定认为这种方式可以获得母亲的欢心,甚至是赞许。

    其次,同治帝还有一个不能昭示天下的理由:将慈禧送出紫禁城,以独揽皇权。

    慈禧是一个处处插手的严母,性格跋扈,在与儿子的相处过程中批评、指责代替了母亲应有的细腻、温柔。同治帝不愿意学习,可慈禧却督促甚严,这常常成为他的一种心理负担。如,同治帝课后必须谒见慈禧,尽管慈禧文化程度很低,但仍细细询问儿子读了什么书,某句作何解等等。所答内容如果不满意,慈禧一定严责。一天,同治声称师傅倭仁所教的"太极图说、西铭之类艰深莫从获解",慈禧立即转告绵愉、奕??等,"于是,罢习性理书,日诵唯五经四书、《通鑑辑览》。经皆宋、元人注,鉴则高宗御批也。"由此,课程内容变得更加单一、无聊。即使亲政以后,慈禧依然规定皇帝每日办事后,要回到教室里与师傅学习、讨论。怠学、喜嬉、叛逆的载淳希望摆脱母亲,逃脱她的日日督促,恣意处理身边的诸种事务。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