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51页 (第2/2页)
用人行政之枢纽。恭亲王奕??等,始尚小心匡弼,继则委蛇保荣,近年爵禄日崇,因循日甚,每于朝廷振作求治之意,谬执成见,不肯实力奉行,屡经言者论列,或目为雍蔽,或劾其萎靡,或谓簠簋不饬,或谓昧于知人。"(《清代通史》) 同日又宣布了新军机处的人员组成:礼亲王世铎,户部尚书额勒和布、阎敬铭,刑部尚书张之万在军机大臣行走,工部左侍郎孙毓汶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 在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里,慈禧完成了军机处大换血,建立了完全听命于自己的中枢机构。这次高层人事大变动,藉口之恰当、行动之迅速、更换之彻底、安排之巧妙、反响之微弱,确实出人意料。 光绪十年是甲申年,歷史上又把这次重大的人事变动称为"甲申易枢"。 这次奕??惨遭罢黜,反对之声寥寥无几,与同治四年那次弹劾风波引起的反响完全不同。那次慈禧在举朝的强大的舆论压力下,被迫收回成命,只是削掉奕??"议政王"的封号。而这一次罢免反对的唿声甚微,仅寥寥数人上疏。前后十九年,同样是罢黜奕??,反差如此之大!第十七讲猬集后党第十七讲猬集后党 慈禧在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里,将奕的力量彻底剷除。至此,自"辛酉政变"以来,慈禧与奕之间二十余年的政争终告结束。可是,慈禧对于奕这致命一击,却没有再次引发朝野上下巨大反响,与同治四年慈禧打压奕时的情形迥然不同。 一 作为归政前的政治准备,慈禧通过军机大换血,顺利地解除了奕??的"威胁"--这是慈禧归政心中最大的隐忧。然而,慈禧对牵一髮而动全身的高层进行如此彻底地置换,却没有引起统治集团的连锁反应,人们不禁要问:原因何在? 首先,就慈禧而言,统治之术已驾熟就轻。 慈禧经过二十多年垂帘生涯的经营与歷练,在朝野上下盘结了自己的实力。大量事实证明,慈禧在维护与巩固个人权势时,头脑异常清醒,权术谋略过人。不仅熟谙宫廷斗争的艺术,而且政治经验也越来越丰富。此次罢黜奕??,与十九年前利用蔡寿祺那漏洞百出、无凭无据的弹劾摺子来打压奕??,使自己陷入舆论危机的情形迥然不同。她不露声色,抓住中法战争中,清朝军队屡屡战败,徐延旭和唐炯被革职拿问后,廷臣纷纷要求追究最终责任人的这一有利的时机,归罪奕??和宝鋆因循失职。与十九年前发下诏书让廷臣讨论相比,这次诏书的发布更显果断和威严。慈禧单独召见了领班军机章京,以"御前拟旨以上,朱书授之以出"的方式发下谕旨,表明这是宸断,不容妄议。因此,一切安排都显得有理、有力,朝野间难以掀起反对的舆论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