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56页 (第1/2页)
在这场政治赌局的轮盘中,每一个人都在固守自己利益的前提下掷下了自己的政治砝码。 对这样的结果,慈禧自是欣喜不已:事态正按照自己预定的轨道向前进展。就这样,一向独断专行的慈禧,此时却从谏如流,痛快地接受了醇亲王奕--皇帝生父的建议:即使确定了皇帝亲政,也要以皇太后绝对的权威为永远不变的原则。在这场政治游戏中,慈禧成为最大的赢家:既躲开自己迟迟不归政的舆论责难,又可以名正言顺地继续保持至高无上的尊严。大臣们再次进言以后,慈禧正式发布懿旨:"皇帝初亲大政,决疑定策,实不能不遇事提撕,期臻周妥。既据该王大臣等再三沥恳,何敢固守一己守经之义,致违天下公论之公也。勉允所请,于皇帝亲政后再行训政数年。"(《光绪朝东华录》) 第72节:曲折亲政(3) 就这样,慈禧以臣下屡次恳请作为前提,将训政的提议确定下来,此一结果虽然是慈禧的预设,但却落得个"不得已而为"的美名。我们不得不慨嘆:慈禧将群臣玩弄于股掌之间的手段已近乎出神入化! 四 光绪皇帝朝服像为了使训政制度化,慈禧责成礼王世铎起草《训政细则》,经过一番筹划,终于在十月二十六日出笼。在这个《细则》中,除了祭祀、问安等礼仪依然按照垂帘听政的旧制实行,在施政上做了如下规定: 一、凡召见引见,皇太后升座训政,拟照礼臣会议,暂设纱屏为障; 一、中外臣工呈递皇太后、皇上安折,应请恭照现式预备,奏摺亦恭照现式书写; 一、乡会试及各项考试题目向例恭候钦命者,拟请循照旧制,臣等进书恭候慈览,择定篇页,请皇上钦定题目,仍进呈慈览发下,毋庸奏请派员拟题…… 一、内外臣工摺奏应行批示者,拟照旧制均请硃笔批示,恭呈慈览发下…… 我们清楚地看到,根据这个细则,光绪帝没有任何可以自行决定和独立施政的空间,他完全被置于慈禧的控制之下。 "恭候慈览"、"恭呈慈览发下"是这一训政体系的最实质的表现:(1)用人权由慈禧裁夺; (2)处理日常事务必须考虑慈禧的意见; (3)召见引见臣工依原仪; (4)披览奏章只有经慈禧阅览后才能下发。 显而易见,由垂帘听政到训政,慈禧只不过是换了一个名称罢了,而操控皇权的实质不仅没有任何改变,反而更加名正言顺。 首先,慈禧可以充分利用训政统治模式来搪塞视听、平息舆论。她可以向天下堂而皇之的表白:我已经归政光绪帝了,至于我继续为王朝操劳,那是群臣的恳请,不是我的本意。 其次,慈禧在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