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慈禧_第59页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59页 (第1/2页)

    《光绪大婚图》中喜轿出太和门场景

    第二十讲六旬庆典第二十讲六旬庆典

    大婚后,光绪帝开始了他的"亲政"生涯。垂帘听政近三十年的慈禧,将怎样开始撤帘归政的生活?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她又将怎样度过六旬大寿呢?

    第76节:六旬庆典(1)

    一光绪帝既已大婚,自然就该"亲裁大政"了,与此同时,慈禧也在表面上撤帘并回归幕后。一晃五年过去,转眼间已是光绪二十年(1894),这一年是慈禧的六十大寿。

    慈禧太后庆寿是清宫的重要典礼之一,其隆重程度与元旦、冬至并列。皇太后的生日叫圣寿节,按照惯例,皇太后、皇帝同到慈宁宫受贺,慈禧垂帘听政以后改为养心殿。具体的做法是:"王、公、二品以上官,集慈宁门外,三品以下集午门外,朝鲜使臣列西班末,按班行礼,不贊。唯遇大庆年,俟皇太后升殿后,增用宣表例。"(《清史稿》)逢旬寿时,即满十年的生日,往往比较隆重,尤其是六十岁更具有一种特殊的意义。因为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六十是一轮花甲,祝寿的规模与形式,超过以往,属于情理之中。康熙皇帝的六旬整寿(康熙五十二年,1713)和干隆皇帝的八旬整寿(干隆五十五年,1790)都曾举办大规模的"万寿庆典"活动。仅仅就慈禧作为皇太后而言,办一次规模盛大并隆重的六十庆典,符合中国文化传统。可问题是慈禧六旬生日正值国力衰微、内忧外患之时。在这国难当头的关键时刻,是收敛私慾,同仇敌忾,奋起抗敌;还是为逞一己的贪慾,而置国家与民族的利益于不顾?前者,是品德高尚、懂得利害轻重的人;后者则是民族的罪人,应大加挞伐。慈禧选择了后者,她的六十庆典非比寻常,竟然成为清政府压倒一切的头等大事。早在光绪十八年(1892)十二月初二日,光绪帝即颁下上谕,提前近两年的时间为慈禧六旬生日做准备:慈禧太后的龙袍"甲午年,欣逢(慈禧太后)花甲昌期,寿宇宏开,朕当率天下臣民胪欢祝嘏。所有应备仪文典礼,必应专派大臣敬谨办理,以昭慎重。着派礼亲王世铎、庆亲王奕劻,大学士额勒和布、张之万、福锟,户部尚书熙敬、翁同龢,礼部尚书崑冈、李鸿藻,兵部尚书许庚身,工部尚书松溎、孙家鼐,总办万寿庆典。该王大臣等其会同户部、礼部、工部、内务府,恪恭将事,博稽旧典,详议隆议,随时请旨遵行。"(《皇太后六旬庆典档案》)银镀金嵌珠宝累丝指甲套从光绪帝的上谕中,我们可以看出三个问题:(1)上到皇帝下到臣民,普天同庆;(2)中枢大臣全员上阵;(3)重要的行政部门协同作战。

    光绪十九年(1893)春,又成立庆典处,专司办理庆典事宜。

    随后,一切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