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势大赢家:刘邦大传_第47页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47页 (第2/2页)

故几于道。」

    意思是说真正懂得「道」之理的人,就如同水一般,它不但可滋养万物,而且柔弱不争,完全顺乎自然,蓄居于低处,包容一切人们所厌恶之物。水的这三种个性,是完全合于自然之道,所以智者乐水,能深深领会这种道理者,便也最接近「真道理」了。

    水处卑下,如同有道之人的谦虚处下。其性柔弱,遇方者方,遇圆则圆,没有个性,反能表现出最大的可塑性,因而对任何万物都是有利的。因为它从来不争,所以也不会招致任何怨尤。

    秦王朝的制度,严密地由上而下控制,但缺乏下阶层的基础,因此一旦由最低层爆发抗争,整个制度便立刻崩溃。陈胜的力量其实不大,他的迅速成功,其实是由于秦王朝的组织太脆弱。

    但陈胜似乎并未发现他的力量在下层,因而成功后便立刻摆出君王姿态,既不谦下也不容众,尽反了「水」性的特色,也使这股力量形成没有多久,便也陷于颓弱和崩溃。

    章邯所编组的骊山众,反更合乎居下的「水」性,这股原本是秦王朝系统中最无权、最卑下的群众,甚至丧失了最基础的自由。但这股力量却也最具有凝聚力,所以虽缺乏严密的组织,但仍能在最短期内发挥其力量。

    反观各地的义军则陷入自封为王而相互争战的场面。陈胜本身的阵容,便因争权而由内腐化,创业最亲密战友吴广也死于陈胜所默许的军变中。「争强」使义军的向心力瓦解,各股小势力纷纷夺权,同床异梦,使陈胜本身的体系也立刻崩溃。

    李良、武臣、陈余等各怀鬼胎,秦嘉也立景驹为王,充分显现义军中缺乏有「气度」的领袖。

    项梁的审慎,虽比其他的义军领袖较显得稳重,但他好斗的楚人本性,仍使他无法整合其他叛军,能加入其麾下的只属楚地的小股义军而已。

    黄石老人对张良的教导和启示,无疑便在于水性中的谦下、柔和及不争,要他忍得住众人所无法接受的耻辱,由此来观察张良的领袖风范。

    「太公兵法」的精华在柔弱胜刚强,其中的道理也在「水性」。张良将这种道理告诉许多人,却得不到认同,但当他碰到刘邦时,却立刻有如「知音」,难怪张良要不禁嘆道:「沛公殆天授也。」

    刘邦大传--第三章 双雄对决

    第三章 双雄对决

    这时候,章邯的大军已牢牢控制住中原地区。其军队有30余万,且陆续在合併降军,力量不断增加。相反地,项梁军却只有10万左右。

    项梁的心理危机

    楚军渡过淮水后,当代两位被公认最知兵的将领——项梁和章邯,就要面对面较劲了。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