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64页 (第2/2页)
,必冷静去分析其客观情境,不轻易激动感情。善于克敌制胜的将领,不随便去与人争胜,善于驱使他人的,是懂得谦卑居人之下的人。所以懂得「不争之德」,懂得「用人之力」,才能体察大自然的道理,也是自古以来最基本的道理。 在老子《道德经》中,很少提到战争,老子思想中基本上是反战的、无战的,所以这一章所谈的题材,在《道德经》中是很难得一见的。 但这一章所谈的战争,还是反战和无战的,将帅不用表现其武勇,也不用表现其智慧,他只要很自然地作一位领袖即可。 一位领袖最重要的特质是让人来跟随,要有部属,才有领袖,没有人跟随,就算是个皇帝,也只是众叛亲离的独夫而已,不再是位真正有实力的领袖。 因此,善战者是不战不愠,《孙子兵法》中便有主不可因怒而兴师,将不可因愠而致战。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兵之善战者。 仁者无敌,在于他之不与人争;剑圣无刀,在于他之不用刀;有洞察力的人,知道哪些地方是不用去争的,如何才能集中努力于必要目标上,不用耗费太多的力量。这便是这次西征作战中,张良对刘邦所作的最重要贡献。 善为人下者,不一定都要真正去为别人的下属。上文的善用人者早已界定能够为人下者才是领袖,是最懂得指挥别人的人。也就是说领袖不在于强迫别人去执行其意志,而是让别人为了自己而努力,却又能协助完成领袖想要他去做的工作。 领导者通常都很能干,所以部属都很无能,反而累死了自己,并不能发挥群策群力之功能。 如果领导者能适切表现出他的「无能」,或许能够让部属去发挥他们的能力,反而更能达成领导者的功能。 从这个观点来看刘邦身为元帅的「处女秀」——西征关中里的表现,的确有很多老子笔下「军事领袖」的影子。 刘邦大传--第四章 大秦之死 第四章 大秦之死 秦王子婴乘着白车,以白马拖乘,穿着白色丧衣,颈子绑白繙,并将玉玺完封,带着皇帝用的符节,在咸阳城的轵道旁,跪着向刘邦进入咸阳的大军表示投降。 指鹿为马,赵高测试群臣 李斯被处死后,赵高以宦人晋升为丞相,称为中丞相,同时可以在朝廷和禁中掌握大权。 从小便被割除生殖器入宫,以讨好和服侍别人为工作,赵高长期心理上没有自我价值,所以非常的不安和不平衡。掌权以后,他的内心里永远有一股疑问: 「群臣真的会以我为丞相吗?他们是否仍以宦官来看我?他们真的会信服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