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白话合集_第十二回 双宰辅畅谈俗弊 两书生敬服良箴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十二回 双宰辅畅谈俗弊 两书生敬服良箴 (第1/4页)

    吴之和开口说道:“我一直听闻贵地的习俗,在殡葬这件事上,做子孙的不把死者入土为安放在首位,常常因为挑选风水宝地,使得父母的灵柩多年不能下葬,甚至拖延两代、三代之久,逐渐形成了风气。以至于庵堂道观、寺院之中,停放的灵柩堆积如山;荒郊野外,暂厝的棺木数不胜数。而且有些人,起初有能力时因挑选风水宝地而耽误了时间,等到后来没了财力,就算想简单地把父母安葬,也做不到了。时间一长,竟连入土的日子都遥遥无期。这样的情况,死者若地下有知,怎能闭眼安息?况且那些精通风水的人难道没有父母吗?要是真有好的风水地,为何不留给自己用呢?如果得到一块好地就能发达,那通晓地理风水的人,又有几个真正发达了呢?如今为了父母还未入土的骸骨拖延时间,去追求将来虚无缥缈的富贵,作为子女,心里既不安,也不忍心。这都是因为不明白‘人杰地灵’的含义,才会如此。就像伏羲、文王、孔子的陵墓,都生长着蓍草,用来占卜极为灵验;其他地方虽然也有蓍草,但质地不佳,占卜也没有效果。人杰地灵,由此可见一斑。现在的人选择阴宅,无非是想让子孙兴旺,害怕衰败。就兴衰来说,比如陈氏家族的昌盛,有‘凤鸣’的占卜预兆;季氏家族的兴起,有‘同复’的筮卦之兆。这都是气数使然,并非阴宅风水造成的。占卜既然有预兆,可见阴宅的好坏又有什么用呢?总之,天下的事,不是大善就不能转祸为福,不是大恶也不能转福为祸。《易经》中‘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的说法,就是明证。如今想通过选择阴宅来改变命运,另有企图,这难道不是缘木求鱼吗?与其在选择风水上白白浪费,不如遵循《易经》中‘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意思,多为父母做好事,广积阴德,日后就能安享余庆之福。比起那虚无缥缈的阴宅风水,岂不是强过万万倍?依我愚见,殡葬之事,家境贫寒的人家,应当尽快办理,不可拖延;家境富裕的人家,也只需选择地势高的地方,避免水患,就是好地方。这样父母没有遗憾,子女扪心自问也能安心。这只是我这个海外之人的浅见,不知是否符合二位的心意?”

    唐敖和多九公正要回答,吴之祥接着说道:“我听说贵地的习俗,但凡生了子女,就有三朝、满月、百日、周岁的说法。富贵人家到了这些日子,不是大摆宴席就是请人演戏,必定大量宰杀猪羊鸡鸭等牲畜。我听说‘上天有好生之德’。如今上天赐子女给人,人却不懂得体会上天的好生之意,反而因为子女的这些日子宰杀许多生灵。这就等于上天赐下一个生灵,人却伤害无数生灵,那上天又何必再赐子女给人呢?凡是父母有了子女后,有的到西庙烧香,有的去东庵许愿,无不希望子女无灾无病,福寿绵长。可现在因为这些无关紧要的事,宰杀无数生灵,花费大量钱财,这是先替子女造孽,就算事后忏悔都来不及,又怎能指望他们福寿双全呢?往往贫寒人家的子女大多能长寿,富贵人家的子女却常常夭折,探究其中的原因,虽然不一定全是因为这个,但也不能不引以为戒。为人父母的,如果把为子女办宴席花费的钱,全都用来接济贫寒之人,或者买物放生,自然不必刻意求福,福分也会自然降临,不必刻意求寿,寿命也会自然延长。我还听说贵地有把子女送进佛门的习俗,称之为舍身,大概是因为民间传说做了佛家弟子,一定会得到神佛的护佑,有病的从此就能康复,寿命短的也能渐渐转为长寿。这不过是僧尼用来诱人上门的话,可愚昧的男女们无知,都把它奉为神明。这种习俗沿袭已久,所以僧尼越来越多。这一宗教本无害于人,但数量过多,不仅阴阳失去了配合的正道,还滋生出无数淫乱私奔之事。依我愚见,凡是乡下愚昧之人误将子弟送进佛门的,本地的父老乡亲就应该用‘寿夭有命’以及‘无后为大’的道理,恳切地劝说他们的父母。时间长了,就没人舍身入佛门了,这一宗教自然会逐渐衰落。这一宗教衰落了,不仅阴阳能得到正常的配合,而且乡下的愚昧之人也能保全无数贞洁的妇女。总之,天下少一个和尚或少一个道士,世间就会多一个贞洁的妇女。当然,这其中贤愚不同,一生不近女色的人自然也有;但像好色之辈,一生一世,又岂止奸淫一个妇女呢?我的这些浅见对不对,还请二位指教。”

    吴之和又说:“我听说贵地向来有打官司的说法。我读古人的书,虽然对‘讼’字的含义略知大概,但我们这里从没有这种事,不知道这到底是怎么引起的。仔细打听贵地打官司的缘由,才知道起因各不相同:有的是因为口角不和,不能互相容忍;有的是因为财产纠纷,导致双方相争,偶然间一时意气用事,就到官府去告状。官司一旦开始,双方就没完没了地互相控告。一开始,双方都绞尽脑汁,舞文弄墨,不但编造谎言,还把毫无根据的事情硬扯进来,只希望能耸人听闻,全然不顾丧尽天良。打官司之后,就开始百般浪费钱财,毫不爱惜;整天在公堂下跪着,也不顾及颜面。幸好官司了结了,却花掉了无数钱财,弄得焦头烂额,已经是不堪重负。要是命运不好,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