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四十回 入仙山撒手弃凡尘 走瀚海牵肠归故土 (第3/3页)
有十二条之多,学馆里的朋友们都争着要看,所以我没抄。好在每条我都记得,你先坐下,听我慢慢给你详细讲讲: 第一条,太后认为孝是做人的根本。凡是妇女一直有孝顺的行为,不管是在家孝敬父母,还是出嫁后孝敬公婆,要是在闺阁中贤名远扬,就让地方官调查上奏,赐予旌表牌匾。 第二条,太后觉得‘求悌’这两个字也是做人的根本。但世人只知道妇女要以孝为主,却很少提及悌,而且自古以来,也没有对悌进行旌奖。却不知道‘悌’这个字,对妇人来说至关重要。一个家庭的和睦与否,往往和它有关,是万万不可缺少的。要是妯娌之间能够和睦相处,同心同德,互相敬爱,彼此劝诫,就是尽到了悌道,查明后也会赐予旌奖。 第三条,太后认为‘贞节’二字自古以来就备受重视。凡是妇女一直坚守操守,像那些苦苦守节,或者被玷污也不屈服,节烈行为值得称赞的,都会赐予旌表。 第四条,太后觉得寿是五福之首。凡是妇人年满七十岁,家世清白的,赐予寿杖和牌匾。 第五条,太后想到大内的宫娥们离开父母,长期待在深宫里,十分凄凉。现在下令查明,凡是入宫满五年的宫娥,一概释放,让她们的父母自行给她们选择婚配对象。以后采选和释放,都以五年为期限。内外的军民人等,凡是侍婢年满二十岁还没有婚配的,让她们的父母领回去,为她们婚配;要是没有父母和亲戚,就让主人代为选择婚配对象。 第六条,太后考虑到贫寒的老妇人肩不能挑,手不能提,既没有六亲可以依靠,又缺乏生活费用,每当遇到饥寒,只能坐以待毙,实在让人伤心。现在命令天下郡县建造养媪院,凡是四十岁以上的妇人,生活没有来源,或者残疾、衰弱,贫穷无依的,准许她们报名入院,由官府赡养,直到去世。 第七条,太后想到贫家的幼女,有的因为衣食缺乏,穷得养不活;有的因为疾病缠身,没钱买药医治,不是被扔在路边,就是被送进尼姑庵,或者被卖去做女优,种种悲惨境遇,十分可怜。现在命令郡县建造育女堂。凡是从襁褓到十几岁的幼女,不管有没有疾病、残疾,要是因为贫穷养不活,准许送到堂里,派乳母照顾;有愿意领回去抚养的,也听凭他们的意愿。堂里养育的各个女孩,等到年满二十岁,每人酌情给一些嫁妆,由官府为她们婚配。 第八条,太后想到妇人一生,衣食大多依靠丈夫。那些丈夫去世后守寡的妇人,没了丈夫,衣食靠什么呢?形单影只,饥寒又有谁来体恤呢?现在命令查访,凡是守节的寡妇,家境贫寒的,不管有没有子女,每月酌情给一些生活费用,来养活她们。 第九条,太后考虑到按照古礼,女子二十岁出嫁,但贫穷的人家,往往二十岁以后还没有商议婚事;甚至有的父母因为没钱置办嫁妆,贪图小利,把女儿卖给别人做侍妾,或者卖去做优伶娼妓,非常可怜。现在命令查访,如果女子年满二十岁,家里确实贫寒,没钱置办嫁妆,不能婚配的,酌情给一些嫁妆费用,让她们婚配。 第十条,太后认为妇人所患的各种病症,像月经、带下等疾病,病情还比较缓和;但到了胎前产后,以及难产等病症,不仅刻不容缓,而且关乎两条性命。所以孙真人写《千金方》,特意把妇人放在首位,这大概就是《易经》以‘乾坤’为基础、《诗经》以‘关雎’开篇的道理,这件事怎么能忽视呢?无奈贫寒的人家,一旦患上这些病症,既没有请医生的能力,又缺少买药的钱,稍微耽搁一下,就会无法救治。因为这些病症死去的妇人,不知道有多少,所以极应该广泛地施予特殊的恩泽。命令天下郡县寻访名医,按照地界远近,设立女科;并且发放御医进献的经验药方,配制好药料,按照病症施舍。 第十一条,太后想到《内则》里有‘不涉不撅’的训诫,大概是说妇人不因为涉水,就不撩起衣裳。这说明妇女的身体,最应该隐蔽。她们的尸骸尤其不能暴露在外。要是贫寒的人家,妇女去世后没钱置办棺木,让地方官查明,确实是赤贫的,就给予棺木让他们殡葬;要是有尸骸暴露在道路上的,也要装殓掩埋。 第十二条,太后觉得节孝妇女生前虽然得到了旌表,但去世后就被埋没,无人知晓,实在可惜。特意施予特殊的恩泽,让她们在地下也能荣耀,命令各郡县设立节孝祠,凡是妇女的事迹涉及节孝的,不管生前有没有得到旌表,去世后地方官查明,准许她们进入祠堂,春秋两季,由官府进行祭祀。 你说这十二条恩诏,是不是自古以来都没有过的事情呢?谁知道这道诏书刚刚颁发,太后因为看到苏蕙织锦的回文《璇玑图》,非常喜爱,时常翻阅,竟然在八百字里读出了二百多首诗,高兴得不得了,还亲自写了一篇序文。恰好就从这个《璇玑图》上生出一段新鲜事儿,这可是你们闺中女子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你说奇不奇怪?”说完,唐敏把序文取了出来。之后又会发生什么呢?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