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五回 宠虢公周郑交质 助卫逆鲁宋兴兵 (第1/4页)
郑庄公听闻公孙滑借兵前来攻打郑国,便向群臣询问应对之策。公子吕说道:“斩草要是不除根,到了春天它又会重新生长。公孙滑能逃脱一死已是万幸,如今反倒借了卫国的军队来犯。这是因为卫侯不了解共叔段袭击郑国的罪行,所以才以帮助公孙滑解救祖母为由出兵。依臣下愚见,不如写一封书信给卫侯,说明其中缘由,卫侯必然会撤兵回国。公孙滑势力一旦孤立,我们不用交战就能将他擒获。” 庄公觉得有理,说道:“确实如此。” 于是,派遣使者带着书信前往卫国。 卫桓公收到书信,展开阅读,上面写道:“寤生再次叩拜,敬呈卫侯贤侯殿下:我郑国遭遇家门不幸,骨肉之间相互残杀,实在有愧于邻国。然而,当初分封京城给叔段,并非我对兄弟不友爱;叔段倚仗宠爱而作乱,实在是他对兄长不恭敬。我考虑到先王世代守护的国家,不得不除掉他。母亲姜氏,因为溺爱叔段,心中不安,避居到颍城,我已经将她接回,好好奉养。如今逆子公孙滑,不明父亲的过错,投奔贵国。贤侯您不了解其中的是非曲直,便派兵来到我国。我反思自身,并没有得罪贵国之处,还望贤侯与我一同声讨乱贼,不要损伤我们两国的情谊。郑国将不胜荣幸!” 卫桓公看完书信,大惊失色,说道:“叔段不义,自取灭亡。我为公孙滑兴兵,实在是助纣为虐。” 于是,立刻派遣使者召回本国的军队。然而,使者还未赶到,公孙滑的军队趁着廪延防备空虚,已经攻下了此地。郑庄公得知后,勃然大怒,命令大夫高渠弥率领二百辆兵车,前去争夺廪延。此时,卫国的军队已经撤回,公孙滑势单力薄,难以抵挡,只好放弃廪延,再次逃奔到卫国。公子吕乘胜追击,一直追到卫国边境。 卫桓公紧急召集众臣,商议是战还是守的计策。公子州吁进言说:“水来了就用土去掩,敌军来了就派将领去迎战,这有什么可犹豫的呢?” 大夫石碏却上奏道:“不行,不行!郑国军队前来,是因为我们帮助公孙滑叛乱导致的。之前郑伯有书信送来,我们不如也写封信回复他,承认错误,向他谢罪。这样不用出动军队,就能让郑国军队退兵。” 卫桓公说:“爱卿所言极是。” 随即命令石碏写信,送给郑伯。信中写道:“完再次叩拜,呈给王卿士郑贤侯殿下:我误听了公孙滑的话,以为贵国杀弟囚母,让孙侄无处容身,所以才兴兵。如今读了您的来信,才完全了解京城太叔的叛逆行为,真是后悔不已。我已经立即收回在廪延的军队,倘若承蒙您的谅解,我会将公孙滑捆绑起来献给您,重新与贵国修好。还望贤侯考虑。” 郑庄公看完书信后,说:“卫国既然已经认罪,我还有什么可苛求的呢?” 国母姜氏听说庄公兴兵讨伐卫国,担心公孙滑被杀,绝了太叔段的后嗣,便向庄公哀求道:“恳请你念在先君武公的血脉,留公孙滑一命!” 庄公既碍于姜氏的情面,又考虑到公孙滑孤立无援,掀不起什么风浪,于是给卫侯回了一封信,信中只是说 “谨遵您的教诲撤兵,愿两国重归于好。公孙滑虽然有罪,但我那叛逆的弟弟就这一个儿子,恳请您将他留在贵国,以延续叔段的祭祀。” 同时,庄公召回了高渠弥的军队。公孙滑后来在卫国终老,这是后话了。 周平王因为郑庄公长时间不在朝廷任职,偶然间虢公忌父前来朝见,两人交谈十分投缘,平王便对虢公说:“郑侯父子执掌朝政多年,如今却长时间不来履职,我想让你暂且代理政务,你可不要推辞。” 虢公叩首说道:“郑伯不来,想必是他国内有变故。我若代他执政,郑伯不仅会怨恨我,还会埋怨大王您。我不敢接受您的命令!” 虢公再三推辞,然后回到了本国。 实际上,郑庄公虽然身在郑国,但在王都安排了人,打听朝中的大小事情,一有动静就马上传报。这次平王想要将朝政分给虢公,郑庄公怎么会不知道呢?他当天就驾车前往周朝,朝见平王之后,上奏说:“我承蒙圣上的恩宠,父子相继执掌朝政。我实在没有什么才能,有愧于这个职位,希望能辞去卿士的爵位,回到自己的封国,尽到臣子的本分。” 平王说:“你长时间没有到任,我心里一直牵挂着。如今看到你来,我就像鱼儿得到了水一样。你怎么突然说出这样的话呢?” 庄公又上奏道:“我国发生了逆弟叛乱的变故,我因此旷职已久。如今国内的事情刚刚处理完毕,我就星夜赶来朝见。我在路上听到传言,说大王您有把朝政委托给虢公的意思。我的才能远远比不上虢公,怎么敢尸位素餐,从而得罪大王您呢?” 平王听到庄公提到虢公的事情,顿时满脸羞愧,勉强说道:“我与你分别许久,也知道你国内有事,所以想让虢公暂且代管几天,等你到来。虢公再三推辞,我已经让他回国了。你又何必猜疑呢?” 庄公接着上奏说:“朝政,是大王的朝政,并非我一家的朝政。用人的权力,应该由大王亲自掌控。虢公才能足以辅佐朝政,我理应让位。不然,群臣一定会认为我贪恋权势,不懂进退。还望大王明察!” 平王说:“你父子对国家有大功,所以我才相继将大政托付给你们,四十多年来,我们君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