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白话合集_第七回 公孙阏争车射考叔 公子翚献谄贼隐公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七回 公孙阏争车射考叔 公子翚献谄贼隐公 (第3/4页)

追到大路,郑庄公派大夫公孙获传话劝解。那少年将军见考叔已经跑远,只得恨恨地返回,咬牙说道:“这家伙竟敢轻视我姬姓无人,我一定要杀了他!”

    这位少年将军是谁呢?他是公族大夫,名叫公孙阏,字子都,是当时男子中数一数二的美男子,深受郑庄公宠爱。孟子曾说:“不知道子都美貌的人,简直就是没长眼睛。” 说的就是他。(公孙阏平日里恃宠而骄,性情蛮横,又有勇力,与考叔向来不和。)此时,他回到教场,仍然怒气冲冲。郑庄公夸奖他勇猛,说道:“两位虎将不要争斗,我自有安排。” 于是,另外赏赐车马给公孙阏,也赏赐了瑕叔盈。两人各自谢恩后散去。髯翁有诗叹道:“军法从来贵整齐,挟辕拔戟敢胡为!郑庭虽是多骁勇,无礼之人命必危。”

    到了七月初一,郑庄公留下祭足和世子忽守卫国家,自己亲自统领大军,向许城进发。齐国和鲁国的两位国君,已经提前在离城二十里的地方扎营等候。三位国君相见,相互行礼,众人推让齐侯居中,鲁侯居右,郑伯居左。当天,郑庄公大排筵席,为两位国君接风洗尘。齐侯从袖中拿出檄书,书中列举了许国国君不履行进贡职责的罪行,声称如今奉王命前来讨伐。鲁、郑两位国君看过之后,一同拱手说道:“只有这样,出兵才算是师出有名。” 三人约定,次日庚辰日,齐心协力攻城,并且先派人将讨檄射到城中。

    第二天一早,三国的军营各自放炮起兵。许国原本是男爵之国,只是一个小小的国家,城墙不高,护城河也不深,如今被三国的兵车密密麻麻地围得水泄不通。城内的百姓惊恐万分。不过,许庄公是一位有道之君,平日里深得民心,百姓们愿意为他坚守城池,所以一时之间城池难以攻下。齐、鲁两国的国君,原本就不是这次讨伐的主谋,因此攻城并不十分卖力。相比之下,还是郑国的将领们出力最多,人人奋勇争先,个个逞强好胜。其中,颍考叔因为公孙阏争夺战车一事,更是想要施展自己的本领。

    到了第三天壬午日,考叔站在轈车上,将 “蝥弧” 大旗夹在腋下,纵身一跃,早早地登上了许城。公孙阏眼疾手快,见考叔已经率先登城,心中嫉妒他立功,便在人群中瞄准考叔,嗖的一声射出一支冷箭。也是考叔命中注定,这支箭正中他的后心,考叔连人带旗从城上倒跌下来。瑕叔盈以为考叔是被守城的军士所伤,心中一股愤气涌上心头,眼中迸出火星,他就地取过大旗,一跃而上,绕城跑了一圈。他大声呼喊:“郑君已经登城了!” 众军士望见绣旗飘扬,以为郑庄公真的已经登城,顿时勇气倍增,一齐登上城墙。他们砍开城门,放齐、鲁两国的军队入城。随后,三位国君一同进入城中。许庄公换上普通百姓的衣服,混杂在军民之中,逃奔到卫国去了。

    齐侯张贴告示安抚百姓,打算把许国的土地让给鲁侯。鲁隐公坚决推辞,不肯接受。齐僖公说:“这次讨伐本是郑国发起的,既然鲁侯不接受,那就应该归郑国。” 郑庄公心里十分贪恋许国土地,可看到齐、鲁两国国君互相谦让,也只能假意推辞。就在他们议论之时,有人传报:“许国大夫百里带着一个小孩求见。” 三位国君齐声传令让他们进来。百里哭着扑倒在地,磕头哀求,希望能延续许国祖先的祭祀。齐侯问:“这小孩是谁?” 百里回答:“我们国君没有儿子,这是国君的弟弟,名叫新臣。” 齐、鲁两国国君听了,都露出怜悯的神情。郑庄公见状,顺势说道:“我本是迫于王命,跟随二位国君讨伐有罪之人,要是贪图这土地,就不是正义之举了。如今许国国君虽然逃亡,但他的世系祭祀不能断绝。既然他弟弟在此,又有许国大夫可以托付,有君有臣,就该把许国归还他们。” 百里说:“我只是因为国君亡国,想保全这年幼的孤儿罢了!土地早已在您掌控之中,怎敢再有奢望?” 郑庄公说:“我归还许国,是真心的。只是担心许叔年幼,无法治理国事,我会派人去协助。” 于是,郑庄公把许国一分为二:东边部分,让百里侍奉新臣居住;西边部分,派郑国大夫公孙获驻守。名义上是帮助许国,实际上跟监视没什么两样。齐、鲁两国国君不知这是计谋,还以为处置妥当,连连称赞。百里和许叔拜谢了三位国君,三位国君也各自回国。髯翁写诗专门讥讽郑庄公的狡诈:“残忍全无骨肉恩,区区许国有何亲?二偏分处如监守,却把虚名哄外人。”

    许庄公在卫国终老。许叔在许国东边受郑国制约,一直等到郑庄公去世后,公子忽和公子突争夺君位,争斗数年,公子突即位又被赶走,公子忽即位又被驱逐。那时郑国陷入混乱,公孙获病死,许叔才和百里设下计谋,趁机潜入许都,重新整顿宗庙。这都是后话了。

    再说郑庄公回国后,重赏了瑕叔盈,对颍考叔的思念也从未停止。他十分痛恨射死考叔的人,却不知道那人的名字。于是,他让出征的士兵,每一百人设为一卒,献出一头猪;二十五人设为一行,献出一只狗和一只鸡,召集巫师史官写咒文,诅咒那个凶手。公孙阏暗自偷笑。这样诅咒了三天,眼看就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