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全唐诗_第53章 《赋得樱桃》春字韵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53章 《赋得樱桃》春字韵 (第1/2页)

    太宗李世民诗之五十二

    《赋得樱桃》春字韵

    华林满芳景,洛阳遍阳一作遍宜春。朱颜含远日,翠色影长津。乔柯啭娇鸟,低枝映美人。昔作园中实,今来一作为席上珍。

    从《赋得樱桃》管窥李世民的政治哲思与诗史新章

    《赋得樱桃》出自唐太宗李世民之手,是一首借咏樱桃抒发情怀的哲理诗作。全诗虽围绕樱桃展开,但在樱桃从园中果实到席上珍馐这一意象转换间,巧妙暗喻了“野无遗贤”的治国理想与“君臣相济”的政治伦理。八句四联,对仗工整,意象鲜活,深刻投射出贞观之治时期“擢才于微”的用人智慧与“盛世同享”的帝王胸襟,值得深入探究。

    逐联赏析

    首联:华林满芳景,洛阳遍阳春

    开篇展现出一幅恢宏的盛世图景。“华林”作为皇家园林,其中满是芳菲之景,这绝非简单的自然描写,而是朝堂人才济济的生动象征。众多贤才汇聚于此,共同为国家的治理出谋划策,恰似满园盛开的繁花,各展风采。而“洛阳”,作为东都,其遍野阳春则暗喻着治下民生的丰裕。百姓生活富足,社会安定祥和,处处洋溢着春日的生机与活力。“满”和“遍”这两个字,如神来之笔,将贞观之治那种充盈、繁盛的气象展现得淋漓尽致,与《帝范》中“使海内升平”的治国愿景高度契合,让人为之振奋。

    颔联:朱颜含远日,翠色影长津

    此联堪称樱桃美学与政治哲学的精妙融合。朱红的樱桃在阳光的映照下,宛如天边的朝霞,光彩夺目,这恰似贤才那颗赤诚忠心,昭然可见。他们一心为国,毫无保留地奉献着自己的智慧与力量。而翠绿的枝叶,在阳光的轻抚下,其光影倒映在长长的津流之中,仿佛清澈的碧水,这正如同德政一般,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滋养着整个国家。“朱颜”与“翠色”形成鲜明的色谱对比,构建起“丹心 - 清政”的独特治理美学,深刻地暗合了《贞观政要》中“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的用人哲学,凸显了人才与德政对于国家治理的关键作用。

    颈联:乔柯啭娇鸟,低枝映美人

    这一联对人才生态进行了立体而生动的书写。高高的树枝上,娇鸟婉转啼鸣,那高枝就如同宰辅重臣之位,唯有贤能之士方能栖息其上,一展才华,他们的智慧与谋略如同莺啼清音,为国家的发展指明方向。而低枝则孕育着良才,恰似美人顾影自怜,虽地位相对较低,但同样不可或缺。这里巧妙化用《诗经》“伐木丁丁,鸟鸣嘤的典故,将樱桃树巧妙转化为“尊卑有序,各尽其才”的官僚体系象征。不同层级的人才,在各自的位置上发光发热,共同构成了国家治理的坚实力量。

    尾联:昔作园中实,今来席上珍

    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实现了擢才之道的终极升华。曾经,樱桃不过是园林中普通的果实,就像那些出身寒门的士子,默默无名。然而,今朝它却成为宴席上珍贵的佳肴,仿佛寒门士子通过自身的努力与才华,成功步入朝廷,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通过樱桃果实地位的巨大变迁,深刻揭示了《帝范》中“不以卑而不用,不以辱而不尊”的擢才理念,淋漓尽致地彰显出李世民“英雄不问出处”的广阔政治胸襟,为国家选拔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