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慈禧_第81页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81页 (第1/2页)

    一件事情是慈禧对于皇位继承人的安排依然以自己可以垂帘听政为前提。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十七日,光绪帝的病情进入垂危阶段,慈禧开始考虑皇位继承人问题。在光绪帝病情日渐加重期间,慈禧对于皇位继承人的设计与安排,还能体现出她要继续垂帘听政的迹象。

    《慈禧外纪》记载了十九日仪鸾殿御前会议的情况,由此我们不难观察到慈禧决定的真实目的。

    会议开始后,慈禧"说话仍如往日,声音宏亮坚厉,其坚强不改常度,见者皆惊!有人述当日会议,全由太后一人主持。与议者庆亲王(奕劻)、醇亲王(载沣)、军机大臣袁世凯、张之洞、鹿传霖、世续等。太后曰:现在时候到了!须照皇帝即位时之上谕,为同治皇帝立嗣。我的主意已定,但想跟你们商量,看你们的意思同否?庆王等主张立溥伦或恭王(溥伟),言溥伦尤合,以其道光皇帝长支传下也。醇王似同意此议。其余诸人则主张立醇王之子(溥仪)。太后闻诸人议后,发言曰:以前我将荣禄之女说与醇王为福晋,即定意所生长子立为嗣君,以为荣禄一生忠诚之报。今既立醇王之子为嗣君,即封醇王为监国摄政王。此时乃下午三记钟,逾两钟,此幼主遂入宫,醇王送之"。

    从以上慈禧决定皇位继承人的过程来看,我们发现以下两个问题:

    1?慈禧十分重视皇位继承人血缘

    溥仪是醇亲王奕的孙子。醇亲王奕共有七个儿子,其中三个夭折,两个过继给旁支,载湉做了皇帝,身边只剩下五子载沣,他是第二侧福晋刘佳氏的儿子,醇亲王奕死后,载沣袭承醇亲王位。载沣的福晋苏完瓜尔佳氏是慈禧精心安排的,她是荣禄的女儿,由于受到慈禧的喜爱,遂被慈禧收在宫中为养女,她就是溥仪的母亲。所以,慈禧在安排皇位继承人的时候,十分注重爱新觉罗与叶赫那拉家族之间的关系,从这一目的出发,醇亲王奕的后代里出现了两位大清皇帝。

    2?决定方式与三十四年前如出一辙

    仪鸾殿御前会议上,虽然庆亲王提出了对皇嗣人选的意见,但慈禧再一次主导了皇位继承人选,她不容质疑地决定"立醇王之子为嗣君",不足三岁的溥仪(出生于光绪三十二年正月十四日)继承皇位。这一幕与同治十三年同治帝死后,慈禧在西暖阁御前会议上决定皇嗣时的情形几乎相同,当时也是同样坚定不移的口吻,"文宗无次子,今遭此变,若承嗣年长者实不愿,须幼者乃可教育,现在一语即定,永无更移。我二人(慈禧与慈安)同一心,汝等敬听"。(《翁同龢日记》)从不足四十岁到七十四岁,三十四年的岁月消磨,似乎从来没有磨蚀她对权力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