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82页 (第1/2页)
"左关弦而稍数,右寸关滑而近躁。肺气化燥,胃气浊滞,脾不化水,水走大肠,以致舌干口渴,胸闷微疼,食后嘈辣,小水发赤。总核病情,郁而生热,壮火食气,得食则泻,是以精神异常疲倦。" 十月二十日,光绪帝病危,而慈禧之病情并无显着变化。御医张仲元、戴家瑜诊视记录为: "皇太后左部弦而近躁,右寸关滑数鼓指。咽燥舌干,口渴引饮,时作咳嗽,顿掣两肋作疼。连用甘寒化燥之法,胃热不减,口渴愈盛。" 而自十月十九日开始有"谷食不多"的记载,至光绪死的这一天,又有"胃纳太少"的记载,说明慈禧已接连三日饮食不正常,这对其病体的支撑十分不利。加之光绪帝死,慈禧频繁料理宫中事务,没有得到充分的休息,最后心力交瘁,胃不纳食,体力衰竭。所以到十月二十二日,她的病情出现急剧的恶化。御医先后三次入诊,也无法妙手回春,终于告别人世。 根据慈禧脉案记录分析,慈禧属于正常死亡,没有意外之变。如果说她的死有什么诱因的话,很可能正如其遗诰中所言"本月二十一日,復遭大行皇帝之丧,悲从中来,不能自克,以致病势增剧"。光绪帝之死,很可能对她的病和死有所影响,但这种影响究竟是因悲痛光绪帝之早死而致自己病势加剧,还是因光绪帝一死,政敌已除,心病已去,后顾无忧,紧张的精神顿时为之一松,致使原先本是强自支撑的病体也跟着垮了下来呢?这就不是我们所能主观推测的了。 三 慈禧生前尽享荣华,死后的情况又如何呢? 慈禧的"佛"字龙袍寿衣 慈禧的"福"字寿衣(选一) 慈禧死后的五天,也就是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七日,监国摄政王载沣以皇帝的名义发布上谕: "大行太皇太后垂帘训政四十余年,功在宗社,德被生民。所有治丧典礼,允宜格外优隆,以昭尊崇而申哀悃。着礼部将一切礼节另行敬谨改拟具奏。" 从上谕中,我们可以看出两个含义: (1)治丧典礼要格外优隆; (2)典礼的规格要突破祖制对于太皇太后葬仪的规定。 在监国摄政王载沣的授意下,慈禧的葬礼突破祖制并尽显优隆。 首先,慈禧得到了一个几乎与皇帝等同的谥号。 第106节:慈禧大葬(3) 【加入收藏】 【发表评论】 【文学论坛】 【大 中 小】 对于慈禧死后的谥号的确定,监国摄政王载沣指示军机处: "大行太皇太后功德昭着,震古烁今。现查《会典》所载后谥崇隆而又切合字样未用者已属无多,应于《会典》帝谥字样内参酌选择,敬谨公拟,以重巨典而申显扬"。 原本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