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82页 (第2/2页)
禧死后,礼部已经拟就了慈禧的谥号,但监国摄政王载沣不满意。按照清朝的祖制,皇后(太后的谥号亦为皇后)的谥号不许超过十六个字,有的还少,如慈安皇太后只有十四个字。可对于慈禧,监国摄政王载沣却打破了祖制,不仅在原有的"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十六字上再加字,而且要在帝谥中参酌选择。于是,慈禧的谥号在保留了原来的十六个徽号以后,又选择了只有皇帝方可使用谥字,最后加到二十二个字,可谓空前绝后。 孝钦显皇后(慈禧)谥宝 按照《会典》,前面加上了"孝钦"(清朝皇后追谥的第一个字固定为"孝"),后面加上了"配天兴圣显皇后"("显"在"皇后"之前,它是按皇帝尊谥照列,咸丰帝谥号"显",于是慈禧最后三个字为"显皇后")。 孝钦显皇后(慈禧)谥册慈禧生前权力大过清朝任何一个皇后,死后的谥号之长亦遥遥领先,独占鰲头。 其次,慈禧葬礼的规模声势浩大。 慈禧死后,她的金棺先殡于宁寿殿,后移至煤山脚下,等待吉日奉安东陵。从慈禧死至她被奉安东陵的一年间,祭祀一直没有间断,而且十分隆重。 宣统元年八月十五的一次祭祀活动,就非常说明问题。 这一天,监国摄政王载沣命人将用纸扎成长约一百五十尺(50米)的大船,置放于紫禁城外,船上扎有侍从、太监、僕妇及一切器用,设有宝座,其旁环跪身穿礼服的官员,一如平日召见臣工的模样,监国摄政王载沣以皇帝的名义在船前祭祀,祭后举火焚之。 宣统元年中元节,清廷为慈禧扎制、焚烧法船 1909年11月27日,英国《太晤士报》记载了慈禧出殡时的盛大场面: "十一月五号之晨五钟时,乃钦天监选定大行皇太后金棺由宫中奉安于东陵之日。一切情形与前西历五月大行皇帝奉安之礼略同;唯军队更多,装饰更美,警吏亦更整齐,故其景象尤为阔大。然有一欠缺之点,即大行皇帝奉安之日,天气晴明,此次则浓云密布,甚为寒冷。……金棺初以八十四人抬之,此乃过城门时最多之数,出城则加为一百二十人。前行者为监国摄政王及诸王公贝勒、军机大臣等,后为骑兵一队,再为骆驼等。驼载帐棚及行宫用具。由京往陵,须行四日,以备晚间支帐,为金棺暂安之处也。又后为伞队,皆庚子年由西安迴銮时,百姓恭送者,安葬后皆烧之。又后为喇嘛,最后为銮仪卫一队,执祭器佛幡旗帜等。全队中有三乘极华丽之舆,罩以黄丝之帘。一切装饰,均为龙凤花样。有两乘与太后平时所乘者相同,此亦备在陵上焚烧者。统观全队,炫耀威严之景,使人印于心而不忘。自中国人言之,唯唐之武后或能与此比耳。"(转引《慈禧及光绪宾天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