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势大赢家:刘邦大传_第40页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40页 (第1/2页)

    赵高虽对章邯抢尽风头的表现颇多不满,但以李斯为首的重臣强烈支持章邯,胡亥自己又无主见,赵高本身也不懂军事问题,只好顺水推舟地交给章邯去办了。

    胡亥于是下令大赦天下,命令章邯赴骊山免除「骊山众」之「罪行」,重新编组军团,至于人员不足部分,则将奴隶阶级的后裔也收编为后勤部队,尽速开往战场。

    章邯大开府库,将秦军传统的黑色战袍战盔全部发给骊山众,连旌旗也是黑色的,使重整后的大军更显出一股悽厉、宏伟的模样,满山遍野,乌黑一片,军容十分壮观。

    【陈文德说评】

    老子《道德经·第十七章》:「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老子把政治分为四等,最上等的领导者无为而治,人民只知道有国君,而不感觉到其势力,各顺其性,各安其生。换句现代语彙来说,即一切都制度化,每个人依循运作模式,各负责其工作,达成其任务。

    其次是必须努力去讨好人民,让民众感觉到其德政,不断地赞誉他,也不断地表示自己的支持。这种刻意努力的领导者,充分显示一切未步入轨道,未正常化。所以「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口号喊得愈响的,领袖愈不断需要人民表态的,便代表其尚有需要努力克服的缺陷。

    再次等的领导者,就必须用严刑峻法来吓唬部属了,让人民至少在表面对他畏惧。这表示情势不安,统治者不得不板起面孔,以维持秩序及正常运转。

    最末一等的领导者,则看不起民众,喜欢用权术以表现他的聪明。这种领导人本身诚信不足,人民也不会相信他。

    所以真正的政治领袖,会努力建立制度化的常模,不喊口号,也不刻意唿吁民众效忠,时机不成熟,绝不发号施令。有耐心地维持住常态的努力工作,让一切顺理成章的达成其目标,人民感受不出领导者的手段,只认为一切本来便应该如此。

    法家的学说源自于老子的「道学」,以建立制度来维持政治的常态运作,这的确是富国强兵、维持长治久安的好方法。只是商殃和孝公都急于尝试这新制度的力量,因此在政治力量尚未完全生根时便急于向外扩充,虽然获得了空前的成功,但也把秦国带进了扩张主义的不归路。

    扩张的结果,使现有制度无法承受其需求,因此张仪必须用权谋来维持王朝的声势,到了秦昭襄王时代,更不得不发动军事恐怖主义,来让民众畏之如虎狼了。

    秦始皇的统一中国,使扩张主义达到最高层次,但王朝的力量也已显出力不从心的情形了。秦始皇从统一前强有力的精明领袖,变成神经质的暴君,晚年更酿成焚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