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54页 (第2/2页)
之计,不如派遣一位有长者风度的将领,以『义理』的形象主导这场战争,并以此向秦国父老兄弟宣示楚国治世的态度。秦国父兄长久以来,对他们君王过分严苛的执政方式,早已深受其苦,此时若是有位心怀仁义的长者前往,不以侵暴的行为对待他们,反而比较能松懈他们的反抗心,也比较容易攻得下来。 「以这种标准,项羽绝不可派遣在这条西征战线上。综观诸军团将领,只有刘邦一向宽大温和,正合乎此形象,宜任命他为西征军统领!」 楚怀王乃正式下令,项羽随同宋义北上去对抗章邯,解除巨鹿之围,刘邦则出任西征军总司令,向西收编陈胜和项梁失败后残留在各地的军团,并汇集力量,准备入侵关中。 这件人事安排,有些值得我们去关心的焦点。以现有资料来看,项羽对部属极重礼节,加上本身条件好,深得部属崇拜,惟一的弱点是年纪较轻,经验不足,但是有范增从旁协助,应不致有太大毛病。 对内部而言,项羽的领导魅力是绝对足够的,工作效率又高,这样的将领的确找不到什么缺点。 作战方面,项羽英勇无比,冲刺时经常身先士卒,因此由他领队,军队特别勇敢,士气高昂,战场上的效率几乎无人能比。 因此,他在打击敌人方面也特别有效率,经常毫无顾忌的残杀对方。他的震撼力虽强,但是在处理襄城治理降兵事件时却严重伤害楚军形象,反而坚定秦军抵抗之心,这便是楚国长老们所谓「剽悍滑贼,不可遣」的主要原因。 刘邦正好相反,出身农家,使他几乎无法操作「繁文缛节」,诚如王陵日后对刘邦的评语「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所以由「内部管理」上来讲,刘邦是不容易令人「服气」的领袖,除了少数深知其「个性」而喜欢他的人外,以「理性」来看刘邦的领导风范并不算特别突出。 不过看似「无效」的管理,却也使刘邦给人较少压力。夏侯婴便认为刘邦那种「无为」的领导方式,更让别人觉得他需要帮助,而产生一股让人喜欢接近的领导魁力。 对敌人而言,总觉得刘邦是个温和而较容易协调的对手,他没有强力的主见,总摆出一副「可以谈」的姿态,也颇合乎兵法上所言的「无智名,无勇功」,这便是楚国长老们口中的「独沛公素宽大长者,可遣」。 但刘邦也绝不像一般人所认为的软弱无力。他平常的表现颇大胆而无视困难,加入项梁阵营后的表现也都相当有「成绩」,所以才会被视为有「独立」作战力的将领。只是他的领导方式和项羽完全不同,却也因为这不同的形象,在别人心目中反而成了「旗鼓相当」的对手。